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元礼笔下的河西务

(2018-08-21 12:43:59)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http://s4/mw690/001IUOrJzy7n04X3aP923&690

雍阳史话
赵元礼笔下的河西务
原载2018年8月21日《武清资讯》副刊,署名:侯福志
  1937年4月28日,天津出版的《语美画刊》(第2卷第8期),在“藏斋随笔”专栏,载有赵元礼在河西务的一则见闻,读来颇感亲切。 

  赵元礼(1868—1939),字幼梅,号藏斋,天津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书法家、诗人。幼年时随长辈定居三河。清光绪年间,曾屡试不第。1888年,应邀主持严修家馆。义和团运动后,一度协助实业家周学熙办理工艺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前身)事务,并被委派赴日本考察实业。归来之后,曾主持直隶棉产区调查,并筹建纱厂。1909年,担任滦州矿地公司经理、开滦矿务局秘书。后又协助周学熙创办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和唐山华新纱厂。民国后,曾任直隶省银行监理官、中国红十字会天津会长等职,并被选为直隶省国会参议员。1921年,赵元礼与严修等共同创办了著名的城南诗社。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已步入古稀之年的赵元礼,仍笔耕不辍,经常在《北洋画报》《天风报》以及《语美画刊》上发表随笔和书法作品,并有《藏斋诗话》《藏斋随笔》等专著问世,一时享誉津沽。 

  《藏斋随笔》是一部津门掌故集,一共有13笔(册),或论诗,或谈风俗,或记载作者与众师友之间的交游,出版后受到学者热捧,一时洛阳纸贵。著名学者、书法家、中国最后一位状员刘春霖曾为之作序,高度评价了赵元礼对天津文化的重要贡献:“百余年来,河北文风之盛,以天津为之冠;天津名士,以藏斋为之魁。藏斋性伉爽,精书法,自幼喜为诗,名章隽句,常在人口。一时名流,咸与游处。故其所记述,无穷出清新,盖此邦文献尽在于是。”

  赵元礼19岁那年(1887年)离开三河县,准备返回到天津。他乘车沿着京津公路前行,一路上风尘仆仆,马不停蹄。那时火车尚未开通,“京津大路,车马不绝”,但因为是土路,所以过往车辆十分缓慢。路过河西务的时候,天色已晚,只得停下来住宿。有意思的是,客店“虽甚简陋,而题壁诗颇有佳者”,其中有两首给赵元礼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始识客中味,奇寒侵口肤。远村炊火直,大野夕阳孤。”这显然是无名作者路过河西务时的所见所闻。因为是冬天,所以“奇寒侵口肤”。推窗远望,只见远处的村庄,有一缕炊烟扶摇直上,硕大的太阳,高挂在茫茫的原野上。诗的意境阔大高远,在赵元礼看来,“字甚苍老”。遗憾的是,赵元礼忘记了后面的四句诗,但也由此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二:“梅花飞雪忆吾乡,柳絮飞时别洛阳。凤翼昔年携弄玉,牛衣今日泣王章。”这是另一位无名作者路过河西务时所吟诵的诗句。羁旅他乡,本就思乡心切,加之当时下起了茫茫飞雪,“牛衣今日泣王章”,在家千日好,离家一时难,作者不由得想起了往昔离别家乡的场景。唐朝诗人贾至曾有《巴陵夜别》一诗,诗云:“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无名作者显然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似乎更胜一筹,在赵元礼看来,其诗句“字甚娟媚”。

  有关河西务的这则掌故,不仅印证了赵元礼曾经到访过武清的历史事实,而且保留了前人笔下河西务的美丽风景,堪称武清文化史上的佳话。

  (天津市·武清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