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今佟楼至八里台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今吴家窑大街两侧)仍为旷野,在水面杂草丛中,偶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小花园、别墅等,给人以曲径通幽的感觉,因之成为津城百姓和文人雅士游览的胜地。
关于这一带的景致,1930年5月20日,署名紫甲的作者在《夏游漫记》一文里曾这样真切地记述过:“前天,C君和P君约我泛舟,先在西湖别墅(在今马场道)进午膳,随后坐车到佟家楼——这名为是楼,实在是一个野渡。”到了佟楼往南都是水面,已经没有路了,“我们一下了车,那桨夫像黄蜂一样似地攒聚拢来,简直是摆脱不开。到后来,我们实在没工夫捡好坏,胡乱地雇了一条船。”上述文字表明,佟楼并没有今日之繁华,当时不过是一个野渡口。在佟楼上了船,便沿水道往西边八里台方向前行。前面是露香园,这两天游人很少,所以茶棚并没有搭起来。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罗园。再往西走,便是南开校园了。“舟过南开,上去跑了一转,紫禁城的旧例,似乎比以前宽些了。”返回来的路上,太阳很大、很高,一路上的野景,犹如世外桃源,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该文作者对吴家窑一带写实的描绘。
而在刘云若的小说里,上世纪30年代的吴家窑同样是一个充满浪漫和宁静的世界。在《落花流水》这部书里,赵平与修月、子都与贞若,都是追求时尚的都市青年,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他们四个人坐着汽车,跑到了八里台一带野渡口,然后分乘两船,开始享受着八里台一带秋夜的浪漫。
作者对八里台一带的地形地貌作了这样的描绘:“他们下了车子,趁着雪亮的月色,幽幽的渡了小河,在彼岸又越过很多的草地。”在河对岸,子都发现了一个船工,船工正躺在草地上打盹,看到有人来,他张开惺忪的倦眼,不免有些吃惊。子都告诉来意,要求船工提供2条小船,准备趁着这清秋之夜,欣赏这里的月色。船工把他们引导到了小溪之旁,赵平和修月、子都和贞若,两对恋人分乘两条小船,便在这无边的水面上畅游起来。作者借贞若的眼睛,描绘了小船经过的地方:“她又望四围一眺,只有这溪一边是植着长林,乌青青地一大片,却遮住了半个天空,简直要吞食了那娇媚的月亮,月亮耀着银灰色的光辉,洒在溪上,把一溪的水映成了鱼鳞,这样佳好的风景,不但使贞若感到清幽异常,便是浪漫而好动的修月,也不禁引起幽兴。”
这两对青年男女陶醉在八里台美妙的夜景中,不知不觉过了好几个小时。待四个人回到村中,立刻往回赶。“等到他们串过旭街(今和平路)时,看见四面钟,已指示十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