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前的天津广东音乐会

(2018-04-17 17:04:52)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1IUOrJzy7jLoBI4x644

津门旧事

百年前的天津广东音乐会

原载2018年4月17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一百多年前,在粤籍人士倡导下,天津成立了一家名为广东音乐会的公益组织。该组织对广东音乐及粤剧在北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增进了津粤两地的人文交流,在天津文化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据1929年10月20日刊载于《北洋画报》的题为《旅津广东音乐会缘起略史》一文载,民国初元,鉴于旅津广东籍同乡越来越多,而“公余之暇,向乏正当娱乐”,故杨文昭、徐玉麟、徐杏裳、洗题阁、黄忠可、黄赞廷、陈恒爵等人,“爰集同志,从事音乐,藉管弦丝竹,以畅襟怀。”此为广东音乐会之肇始。
        这个民间沙龙组织每周活动一次,“此唱彼和,恒至子夜”。但那时并没有正式会名,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且嗣后因参与者日众,故于1915年正式成立广东音乐会,会员公推粤商杨文昭为会长,会所设在杨文昭三多街的住宅内,“每夕不约而会,丝弦杂挞,各奏尔能,音乐会之名方始成立。”
       1917年,天津发生水灾,音乐会同仁“以粤剧亦成一家,宜襄善举,当仁不让,佥议赞成。” “恰唐山乡友备有戏服,遂约来津合演。” 粤籍人士“复踊跃解囊,结果获数千金,悉捐赈灾之用,音乐会之名由是大著。” 粤剧有别于京剧,其“剧本结构至精,其曲调至妙;而其音乐之繁富,与夫服装之丽华,更远驾乎国内各剧之上。”这次赈灾演出,首开粤剧演出记录,给天津文化市场平添一抹亮色,“津埠之得聆粤剧,此为嚆矢。”这次演出之后,黄赞廷、麦次尹等粤籍名流通过集资方式,为音乐会购置了乐器、戏装,并为剧团聘请了戏剧导师。陈祝龄、关灼棠、简韵波、邹泽犀等商业巨子均参与其事,给音乐会助力支持。自此,音乐会类似的赈济演出更加频繁,先后在大罗天、天和戏院等场所举办过十余场大型赈灾义演,不仅支持了灾区建设,亦为北京医院、唐山广东会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以至于当时很多人把音乐会当作了慈善机关。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还襄助了私立旅津广东学校(今天津十九中学)的建设。1921年,因“旅津青年求学日多,而旅学未立,遂发起为办学之举。以演戏收入,及同乡捐助(以我会名义捐助者约五千余元)作为基金,复由陈君祝龄捐万金以为之倡,麦君次尹捐地亩以为校址,顾旅津广东学堂,之得有如此基础者,皆我会之先为提倡也。” 1924年,为表彰音乐会为广东学校募款义举,教育部通令褒奖,其褒奖内容如次:“旅津广东音乐会:于民国十年捐入旅津广东学校银伍千七百余元,照《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之规定,特奖一等褒状。此证。”
        继杨文昭外,出任音乐会会长的复有麦次尹、杨仲绰等人。到了1929年,经过15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商界巨子黄文谦、杨仲绰以及徐俊韬、黄午桥、梁心平、邓辉枝等粤籍乡绅的热心支持和襄助下,再加上有崔少华、罗湘君、蔡爱为等极具号召力的大家闺秀参与演出,使音乐会影响力日增,故会所于这一年的10月乔迁至法租界贵馨里五号(美丽川菜馆三楼后)。会所内设有办公室、游艺室、健身房以及排练室等,其中排练室为两间打通的大客厅,可容纳上百人。除剧团外,音乐会另附设足球队、乒乓球队、野猎队以及摄影班等组织。
         “七七事变”后,由于天津的社会经济遭受重创,粤商经营普遍不景气,加之日寇强化对文化市场的控制,广东音乐会自此停止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