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诵洛编次杨昀谷先生遗诗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陈诵洛编次杨昀谷先生遗诗
上世纪三十年代,陈诵洛一度担任天津县县长。而杨昀谷一度退隐津沽,这期间,两者都是城南诗社成员,还因为王揖唐的介绍,二人之间多有往还。杨昀谷长陈诵洛37岁,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忘年交,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杨昀谷去世后,陈诵洛曾编次《杨昀谷先生遗诗》 并付梓,给天津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另据樊莤《<</span>杨昀谷先生遗诗>研究》转引自杨昀谷之孙杨圣希《先祖昀谷公事略》一文载,“绍兴陈中岳(即陈诵洛)先生在天津任专员时,从先祖学诗,为入室弟子。”陈诵洛师从杨昀谷后受益匪浅,他坦言道:“自识杨昀谷先生后,诗境一变。”
王揖唐在《今传是楼诗话》中还记载了陈诵洛向杨昀谷赠诗集一事:“绍兴陈诵洛,近以所著《转蓬集》分赠予与昀谷。予两人约各选警句,以观所取之同异。”
杨昀谷,名增荦,号滋阳山人,昀谷为其字,晚清和民国时期著名诗人,与陈三立、陈衍、陈宝琛齐名。1860年生于江西省新建县溪霞乡朱砂岗草塘村。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热河理刑司员,四川候补知府,广东署法院参事等。民国初年,为国史馆协修,司法部秘书,交通部推事。北伐之后退隐津门,1933年10月病逝。有《杨昀谷先生遗诗》8卷存世。
杨昀谷去世后,陈诵洛送挽联曰:“永怀寂寞人,有怜其穷与不朽;竟出笔墨外,但使一气转洪钧。”
关于这件事,据王揖唐在《杨昀谷先生遗诗》序言中曾有记述。1933年夏,杨昀谷得重病,在这期间,他拟修书给王揖唐,询问他回津日期,并言:“吾今忍死待子矣。”但没等此信发出,杨昀谷便病逝了。王揖唐回津后,与陈诵洛等人“既经纪其丧,复取君遗诗属陈子诵洛编次为八卷。”
另据樊莤《<</span>杨昀谷先生遗诗>研究》一文考证,陈诵洛在其杂乱手稿中取较易辨析的古今体诗10余册,编次为8卷,包括古今体诗5卷、读论语古体诗1卷、怀人今体诗1卷、妙峰唱和今体诗1卷,共762首。后经杨昀谷之子杨觉非追忆、寻找,又补录了36首。诗集编定后,由杨寿枬点校整理,陈三立于1934年题签,王揖唐、杨寿枬、陈诵洛作序。1935年由王揖唐出资刊刻。
有趣的是,笔者曾幸运地淘到了这套自印本,并在2017年12月天津问津书院召开的《陈诵洛与津沽诗坛学术讨论会》上,向专家学者们披露了笔者的上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