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旧书摊有个约会之五十一:
2018-01-20
10:221
今天是周六,不到7点我就到了金钢桥。地摊市场已经有摆了十几个书摊。一些熟悉的淘书人陆续到来。第一个见面的藏书家胡立生,他由南面过来,我从北面南行。打了个照面,也没说几句,就继续淘书了。在赵先生地摊上,花30块钱买了3本书。1969年出版的《英语》第一册、第二册和《古韵通州》。《古韵通州》这本书里面有一张彩色的《潞河督运图》,关于这张图是描写天津还是通州,两地学者各说各话。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本书记述了通州当地学者有的看法。借鉴一下,与咱们天津卫学者的说法比对一下,也许能够得到很多知识。
离开这个地摊继续前行,在一个熟悉的地摊上,花了却4元钱买了2本老的日记本。这两个日记本一看就是上世纪行80年代印制的,品相非常好,没有用过。既有怀旧的味道,还可以实用。心里高兴。
正高兴间,又看到一个地摊。摊主才开始整理,堆在地上的旧书有数十本。我翻了翻,找到了2本书。一本是《天津现当代诗选》,另一本是《柴德森纪念集》。这两本书都是鲁藜研究会编印的。前者汇集了现当代天津本土的很多诗人作家的作品,每部作品前都附有作者介绍,其文献资料价值是很大的。后一本是诗人纪念集,柴德森先生是著名诗人,也是天津本地报纸的老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见报率非常高,2008年4月去世。这两本一共花了8块钱。
沿亲水平台穿过狮子林桥不远,看到了小刘先生。他今天拿来不少书,见我过来,小刘非常高兴,他告诉我有一本《桃花堤文丛》第一辑,我翻了一下,方知是北辰区出版的文学期刊创刊号。小刘执意送给我,我也没客气就收起来。总淘书也会交不少朋友,小刘非常厚道,我们之间有交流,也有来往,我很感谢他。再往前走,遇到连环画研究专家吕明和王垚二位师友结伴同行,他们二位也买了一些东西,聊了几句,就分手了。走一会儿,碰到通俗文学研究专家倪斯霆先生,我们一起在一个地摊上浏览,各自寻找自己人的东西。斯霆兄对现当代文学一直感兴趣,在这个地摊上买了四五本小书,每本书2元钱。我买的是《石评梅作品集》《漠华集》(有潘漠华与天津关系的史料)《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东风歌》(作者田间)。
到了古文化街码头,地摊区就到头了,赶紧往回转,再穿过狮子林桥的时候,发现地摊比半个小时前多了不少,淘书人挤满了狭窄的亲水平台。这个时候,在地摊上发现了几个郊县的老档案,这批档案的内容是北京铁路局1971年在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四地招收合同工的录用协议,其中武清县也在其中。在这本档案里,有王庆坨、陈咀、崔黄口、石各庄、黄花店、后巷、大碱厂等公社史料,包括用工合同、临时工名录等,我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淘到乡土资料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公布后,梁各庄同学李冠表立即回复说,名单里有他的亲属,目前在天津定居。说来真有意思。
我逛旧书摊,基本上一边逛一边拍照,从南往北三百米的距离内,摆放着120余个左右的地摊,我全都给记录了一遍。
大概9时左右,离开旧书摊,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