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各庄的故事之十四(风俗):吆喝声

(2017-11-24 11:23:02)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http://s5/mw690/001IUOrJzy7g3kZRRyIa4&690

原载2017年11月2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臭豆腐……辣豆腐”,小时候,每到冬季,都会听到小贩这样拉长音而富有韵味的吆喝声。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的生活很简单,冬天里除了咸菜还是咸菜,所以偶尔听到吆喝声,花一两分钱买两块臭豆腐或酱豆腐,调剂调剂口味,也是难得的享受。尤其是玉米饽饽,或者尜尜汤,配上买来的酱豆腐,我觉得那个味道真比现在的所有美味都要强。

冬天里,还能听到卖萝卜的吆喝声。萝卜是武清特产,特别是在路南片的石各庄、陈咀两个公社,因为地势高,沙土地多,所以萝卜又脆又甜。其次是杨村运河两侧,也是萝卜的重要产地。清代诗人崔旭有《津门百咏》竹枝词,盛赞杨村萝卜的美味:“声声唱卖巷东西,不数茨菰与荸荠。烂嚼胭脂红满口,杨村萝卜赛鸭梨。”我小时候,小贩是这样喊的:“好吃不辣地……脆萝卜”,像唱歌一样的拉着长声。特别是冬天,行人稀少,这卖萝卜的声音,就像一首轻音乐那么美妙动人。

有意思的是,萝卜既可以论个儿卖,又可以劈成条卖,二劈一分钱。钱少的话又想尝尝,花上一两分钱就可以解馋。小贩们也会抓时机,放露天电影时,大人孩子都要买,他们的生意就非常好了。真有点“三年不开张,开张顶三年”的味道。记得小时候,马营村就有一个姓段的卖萝卜小贩,他长得特别胖,粗头粗脑的,眼睛不一样大。他说话的腔调同别的小贩有些不同,好像是外地落户在本地的。他几乎每天晚上骑一辆破铁驴(老旧自行车,村里称洋车)到村里叫卖,他卖的萝卜很好吃。据父亲说,他秋后把自留地的萝卜用地窖储藏起来,地窖温度稳定,萝卜一点不会变糠,到冬天就拿出来卖,别人比不上他。所以他发了财,比别人都要胖,据说这小贩和我们家还沾点亲戚关系呢。

除了吆喝,还有一种梆子声。过去卖豆腐、卖香油,都要敲梆子,尤其到了春天,卖豆腐的敲得有节奏而又特别起劲。我那时就爱吃豆腐,随便抓几把黄豆粒,拿个小碗换几块豆腐,然后在院里拔几棵小葱一拌,一边嚼着玉米饽饽,一边大口吃着清香的卤水豆腐,那个味道简直无法形容。如今,李各庄村有了晚市,一到下午四点,街里挤满了商贩和逛街的村民,卖啥的都有,但好像再也听不到吆喝声和梆子声了。(20171124日)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家的棒子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