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臣有二十多个笔名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阅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报刊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诸如“仙”“豪”“素”“奈”等单字署名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局限于戏剧、杂耍等领域,初步判断为一人所为,但究竟是谁,并不能确定。后来,我在1941年出版的《菊花锅》里,发现了上述署名的文章,方知这位作者的真名叫刘炎臣。
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日报》曾辟有“风物”专栏,几乎每期都可以看到署名刘炎臣的有关天津掌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被我珍藏起来。后来,我陆续收藏了他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津门杂谈》《菊花锅》《名伶影集》 等著作,通过研读作品,才知道这位刘炎臣原来是一位老报人。据刘炎臣《写在卷首》(见《菊花锅》)一文,“炎臣自在学校读书以迄服务社会,公余之消遣,以观剧聆曲为乐,闲尝为文记述歌台舞榭间之一切闻见情形。近年以还,又曾主编几种报纸游艺版,因职务关系,更以观剧聆曲为日常生活,每以所闻见之情形,证之以平日研求之所得,随时发表评述文字,遇有足供参考者,分类粘存,以资留念。”另据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刘炎臣文集》一书介绍,刘炎臣(1908—1996),字基汉,天津市人。民革成员。历任《天津钢报》《银线画报》《天风画报》《华北新报》《新民报》《建国日报》记者、编辑。1987年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除上述报刊外,民国时期,刘炎臣经常发表文章的报刊还有《大公报》《益世报》《庸报》《国民晚报》《北洋画报》《影剧画报》《影戏三日刊》《天津影戏剧目》《影戏春秋》《新天津画报》《剧影报》《华北银线》《东亚晨报》《中国大戏院戏报》《新民报半月刊》《天津新文化半月刊》《天津游艺画刊》等二十余种。
刘炎臣不仅仅是一位报人,还是一位戏曲评论家。其《名伶影集》“系刘炎臣君搜集当代男女名伶之名贵照片编印而成,照片共计百余幅,生旦净丑,行行俱全。有戏装,有便照,洋洋大观,美不胜收。而且每伶各附一小传,文图并茂,印刷精美,诚为爱好戏剧士女所必备之良好参考读物。”其《菊花锅》则更是作者戏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所收录的227篇文章涉及艺人一百余位,涵盖了京剧、昆曲、评剧、话剧以及相声、鼓曲、杂技等领域,除人所共知的梅兰芳、荀慧生、孟小冬、刘宝全等戏曲名家外,一些现在看来不太知名的艺人,如罗文涛、孟祥生等亦赫然以列,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民国时期天津戏曲舞台多姿多彩的面貌。
“炎臣平日写稿,对有署名,随意书名,除常用之刘炎臣、炎臣、素芸、全立等而外,尚有严阵、素、芸、全、立、厌尘、汉、基汉、明、玉、海、海滨、海滨散人、云仙、仙、奈、豪、凤、萍萍、乐其所乐斋主等等。”这是刘炎臣在《菊花锅》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按照上述文字,除本名外,刘炎臣有二十几个笔名,他在署名时,并无规律可循,而是随意为之,若不是作者出来说明,我们是很难准确知道这些署名原来是同一人的。
作为一位老报人、戏曲评论家,刘炎臣以各种笔名发表的作品,就像散落在大海里的珍珠,很值得我们下功夫甄别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