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剧禁用天津方言的一段公案

(2017-02-14 12:43:07)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http://s8/mw690/001IUOrJzy78M2ylbqnc7&690

戏剧禁用天津方言的一段公案

                              原载2017年2月14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 侯福志

 

天津方言诙谐幽默,在戏剧中引入天津方言,往往会取得异想不到的谐谑效果。笔者曾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以民国时期的天津为背景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中,凡操天津方言的角色一出场,便会引起观众会心的笑声。但不可不否认,一些持天津方言的角色,或为警察,或为混混儿,或为其他下流人物,也会令天津观众感觉不舒服。其实,戏剧中的方言所引起的争议在民国时期也曾出现过。

19411月,署名钦文的作者在《天津游艺画刊》上发表了《引用方言,故示不敬》的文章,认为“丑角之扮龟奴者,即京津所谓‘大茶壶’,每引用天津方言,以资谐谑一事,津沽人士以为侮辱。” 要求梨园公会采取措施,禁止这种情况发生。钦文的文章刊发后引起共鸣,一些学者、报人在《天声报》《新天津画报》纷纷撰文响应。当时的梨园公会“尊重舆论,通知同业,以后绝对禁止引用方言。”

此令一出,舆论哗然。署名太玄的作者第一个在报纸上刊文提出质疑。紧接着,《天津游艺画刊》(第二卷第六期)发表了著名学者、报人姚灵犀的《方言问题之一虑》一文,同样提出异议。他说,引用方言之所以使津沽人士以为侮辱,“窃谓非方言与乡音之为害,实取笑及逗哏之词所为害也。丑角每以像声惟肖为能事,尤以效某地陋俗之一点,引人发噱,若说‘像声’者,更不少有此言语举动。”他认为,关键不在引用的方言,而是“取笑逗哏之语,不涉及侮辱某地之嫌可矣。” 他表示“因戏剧只求耳目之娱,或开口一笑,不必深究,余对于方言问题,亦作如是观,不遑多责也。”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姚灵犀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昔有扮曹孟德者,唱《逼宫》一剧。奸恶之状,演来咄咄逼人。某县令观状大怒,拘之至,责其奸恶,弑后欺君,将笞之。此伶仍作台上状态,叱令曰:‘咄,尔一小小县令,见丞相胡不跪?’令怒曰:‘汝一优伶,不过演戏,哪能以扮演丞相,即自称丞相?!’伶即脱帽摘髯,半跪对曰:‘县尊亦知是戏,某为扮曹操耳。令乃一笑释之。’”

 同一期《天津游艺画刊》还发表了报人、作家何怪石的《对于戏剧中引用方言问题补充几句话》一文,认为“梨园公会之通知,措词稍觉笼统,似乎以后无论何剧,凡涉及引用方言,一概绝对禁用,禁用之范围,略嫌广泛……按,禁用方言之主旨,系因戏剧中引用方言,隐含侮辱,故引起反感,该公会之公文,应指明‘凡含有侮辱性,引用方言之白,一律禁止。’反之,凡不含侮辱性,引用方言之剧,固无须绝对严格。即如戏中嫖院之毛伙,或水帘洞之虾米、王八,出场之几句流口词儿:‘家住天津在北仓,人人称我虾米枪。’虽非方言,亦宜禁止。避免引起观众中之不快。他如剧中有表明是人籍贯必要,或更可引起观众中兴趣者,如《彭公案》中之欧阳德,《玉堂春》之沈燕林等,各操各省之口音,其中偶涉滑稽,并不含侮辱性,似乎无伤大雅。”

这一年,梨园公会的禁令虽然没有取消,但因受到舆论的反对,故亦没有得到遵守。戏剧演出中照样引用诙谐幽默的天津方言,只不过涉及侮辱性的取笑逗哏之语确实很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