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号称“小上海”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1947年8月出版的《旅行杂志》(第21卷8月号)载署名漂萍的作者撰写的《南方人欣赏天津》的长篇游记,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记述了在天津的所见所闻,读来颇觉亲切。 作者因为要到北平任职,所以,这一年的春节刚过,便携妻子和三个孩子由上海坐轮船到塘沽,其间又在天津游览数日,并撰文记述了行程。 在作者视角里,天津俨然就是一个“小上海”。为什么呢?其一,天津“适当九河之尾闾,扼六路(铁路)之中心”。加之据港口优势,辐射三北,“仅就这一点上看,已配称‘小上海’而有余”。其二,“天津东连海岱,北毗关塞,在国防上更与上海同样有其重要性”,只不过一个在东部,一个在中部罢了。其三,大小银行荟萃的中正路(今解放北路)“虽没有大上海的黄浦滩路阔(原作者注:现名中山路),然而其直如矢,其平如砥,柏油路之好真不比黄浦滩路差。一路高楼大厦,连云栉比,气势也堪与黄浦滩路相伯仲”。“更妙的是,架在海河上的万国桥,其格局和结构大体与外白渡桥相仿佛,当我两度行经这天津第一大桥时,使我格外感到天津称‘小上海’的确当”。其四,天津商业繁荣,“距中正路不远的那条罗斯福路(今和平路)繁盛程度,路形的曲折也活像大上海的爱多亚路(原作者注:现名延安东路)。以前天津各租界的路大都称一路二路三路……现在都冠以人名或地方名称了,这一点又仿佛大上海的景象了”。作者还浏览了城区几条最繁盛的大街,如北门内(外)大街、北马路、锅店街、估衣街。“这几条街的繁盛程度不比抗战前‘大上海’的中华路民国路差多少。这样看来,天津的旧租界区固然绰乎够称‘小上海’,就是天津的城区也何尝不够称‘小上海’呢”!其五,作者去过西安、洛阳、南京、北平的鼓楼,“可是似乎都不及天津的鼓楼来得高敞,来得静旷。一层二层地‘更上一层楼’去‘欲穷千里目’,果然,整个的天津一霎间尽在眼底了!而天津之得谓‘小上海’于此又多一重宝地的领会了”。 在作者眼里,天津又比北平繁荣多了。作者“拐进天祥与劝业两商场去兜了个圈子,各种牌号的铺子密层层与蜂巢差不多,顾客肩摩踵接于纵横狭弄之中,好热闹哪!好景气哪!楼宇的伟大,内容的殷实,若把东安市场、东单市场、西单市场搬来这里比较比较,当然要像小巫之见大巫了。其实,不但市场是这样,任何性质的店铺,天津都比北平神气些,尤其是公司与银行的场面,北平更相形见绌。在确,在政治立场上,北平是北方的‘老大哥’,但在工商地位上,北平又得叫天津为‘老大哥’了”。 《南方人欣赏天津》一文,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天津的壮观景象,为我们了解六十多年前的这座大都市提供了珍贵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