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饽饽熬鱼” 另一版本

(2016-05-10 10:59: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http://s8/mw690/001IUOrJty71zjRXvvh67&690另一版本" TITLE="“贴饽饽熬鱼” 另一版本" />

“贴饽饽熬鱼” 另一版本

原载2016510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津沽旧事栏署名:侯福志

  在有关贴饽饽熬鱼的传说中,有一种版本最为流行。说是乾隆年间,南运河畔小稍口一带,有李姓父女二人开设的茶摊,由于父女二人为人忠厚,路人都喜欢在这里歇脚聊天。有一天,茶摊上来了一位商人模样的人,因为聊得兴致很高,不知不觉到了晌午吃饭时间。李老汉的女儿,把自己亲手做的贴饽饽熬鱼端给商人,这位商人第一次吃到这种东西,连连点头称赞,并顺口说出佛手糕千眼鱼、佛手糕千眼鱼。后来人们得知这位商人就是乾隆皇帝,于是纷纷效法,一传十、十传百,贴饽饽熬鱼便成为津沽的一种美食。

  近日,笔者闲翻旧报,在1947127日出版的《一四七画报》(第9卷第9期)上,发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读来也颇有意趣。在这篇由王小渔撰写的《天津有名食品——熬鱼贴饽饽》一文中,作者介绍了贴饽饽熬鱼(文中为熬鱼贴饽饽)的来历:“‘熬鱼贴饽饽是流行在小家户中。天津土著多嗜吃玉米面,如江南人之喜吃大米一样。当初有一小户人家,婆婆厉害,对待儿媳过于严厉。这一天婆婆出门,吩咐儿媳熬鱼。不料儿媳贪玩忘了做。快到天黑才想起来。这可糟了,家中只有一锅,熬鱼便不能蒸窝头。于是情急之智,将玉米面做成饼子,贴在锅沿上一齐熟。婆婆回家一看,大怒!连吵带骂。不料一尝,其味甚美,遂告诉了邻居。于是无意中发明了这种吃法,一传十、十传百,天津的熬鱼贴饽饽遂成了名食品。作者在叙述完这个故事后,还向读者介绍了这种名吃的售卖地点:天津的熬鱼贴饽饽是讲究在老式的家庭中,只有鼓楼西出卖,很有名。

  关于贴饽饽熬鱼的具体做法,作者也作了详细介绍。所谓熬鱼者,是用小条的鱼,讲究的用鲫,破腹去肠,其实真正的熬鱼是用一些小鱼整个下锅的。”“鱼先用大盐、酱油腌制,然后上锅熬之。天津人讲究色重,所以另外还加糖色,直到被熬成皮肉均黑靡烂,则炖鱼做成。” 饽饽非馒头,非硬麦饽饽,乃是玉米面之饼子。以之贴于铁锅之上烘熟食之,两面有焦,香甜酥脆,不过粗糙而已。熬鱼与贴饽饽共作,是锅中熬鱼,即在锅里粘贴饽饽,二者并熟,饽饽有了鱼味,是以美甚。作者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贴饽饽的做法:饽饽还可以加馅,馅是韭菜。” 

  当然,贴饽饽熬鱼终归是民间食品,所以,作者认为这种东西是小家子气的,很难登上大雅之堂。但山无大树茅草也称尊,所以熬鱼贴饽饽在天津留下这么一个名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