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事与桑梓情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
||||
|
马鸿翱原著、侯福志整理的《桑梓纪闻》,是一部笔记体的天津文献。全书原为两卷,今仅存卷二,约六万余字篇幅,记录了民国时期直隶的琐事旧闻,主要涉及今天津的武清、西青与河北的霸县、安次等地。文章或颂扬忠孝节烈,或赞美乡人义举,或书写文坛佳话,每个故事的字里行间,都折射出人性之美,饱含着原作者和整理者(侯福志是武清人)浓浓的桑梓情怀。
笔者长期从事武清地方史研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纳入问津文库的《桑梓纪闻》,全书九十一篇文章中,有近二十篇记录了武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武清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如《折狱》记:“武清沈梅村先生树仁,光绪丙戌进士,官河南商丘知县,以廉明称。”此前已知史料中,均无该人记述,可增补武清史志之不足。有些史料其他文献中虽有涉及,然而记载远不如此书详尽。新编《武清县志》和《王庆坨镇志》中,都记载有王庆坨镇高小公立学校,但只有大致情况,如建校时间、校舍规模、教职员工、学生数额等。而《桑梓纪闻》收录的《武清县王庆坨镇高小公立学校记》,还详述了建校起因、捐地捐资人员姓氏以及捐献数额等。 赞颂善行义举,弘扬传统美德,是《桑梓纪闻》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族叔祖朴庵公事略》一篇,记述了马鸿翱族叔祖马棫的美德,他中岁习医,有求诊视者,风雨无阻,更兼施以药饵以济贫寒。又如为兴建王庆坨镇公立高小学校,该镇绅士张际康、张际庭,无偿捐地二百亩,其他绅富在张氏兄弟影响下,相继踊跃捐助,通计得土地八百余亩,银币八百余元,高小基础赖以建立。 宣扬忠孝节烈进而挖掘人性之美,在《桑梓纪闻》中占有相当比重。书中所记人物,有的守节教子,有的勤俭尽孝,有的为国殉身,这些人物的身上,虽然有着时代局限(如一女不嫁二夫思想对妇女的禁锢),然而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坚固操守的德行,即便今天也仍然值得赞佩。 《桑梓纪闻》还记载了官员恪尽职守、深入基层、科学断案的例子。《折狱》中的知县沈梅村,不为表面现象所惑,亲临现场找寻蛛丝马迹,以致夜不归寑,“暗”查秋毫,终于使得案情大白,从而避免了冤案的发生。如此敬业的官员,有若一面镜子,至今仍堪引以为鉴。 《桑梓纪闻》的重新刊布,对研究武清地方文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