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十三):刘云若小说没有“脸谱化”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刘云若专区 |
|
||||
上世纪30年代,白羽与刘云若同为驰名津沽的小说家,他们二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既是同行(报人、小说家)又是知交。白羽给刘云若《湖海香盟》所作的序文,体现了他对刘云若创作特点的深入了解,客观上佐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湖海香盟》原载于《新北平报》,自1942年11月开始,作为《新北平报》丛书之一,由天津五洲书局(同记)分上中下三册陆续出版单行本。这部小说,也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主要以天津为背景。它以大家闺秀、票友任意琴(絮萍阁主)与朱绣虎之间的爱情波澜为主线,围绕意琴学戏、票戏、下海以及朱乃文考察儿媳、朱家解除婚约、朱绣虎看戏投书、絮萍半夜赴约等故事情节的描绘,生动揭示了旧时代梨园界的众生相,肯定了意琴、素馨等新时代女性的执著与抗争精神。 白羽在为单行本撰写的序文中,对刘云若这部小说特点作了分析,认为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预制脸谱、强打背躬”的毛病。白羽认为,有些小说,把书中人物严格区分为邪正两类,无形中给每个人画上一个“脸谱”。一些作者为使人脸谱化,“更又有的强迫主角打‘背躬’,自诉品行,《水浒》宋江口说仁义,喋喋不休,甚至害病延医,也对张顺说:‘兄弟,看在忠义份儿上,是必救我则个。’这样的表现法似乎太省事了。”还有一种脸谱化的方法,就是作者直接跳出来介绍人物,而小说不行,像说评书似的插科打诨,导演上台装丑角逗笑,在今日已觉索然无味了。并且作者露面,“看官听说……”立刻遮断了故事的进行。而在白羽看来,刘云若小说并无通常作者常犯的“预制脸谱、强打背躬”的毛病。他认为:“云若以雕龙绣虎之才,从事说部垂十五六年,成书四五十卷。于都市繁华相洞见表里,剖析很清,不止写到了上层,又透视到黑暗的底层。尤难得在写情沁人心脾,状物各具面目,毫无‘预制脸谱、强打背躬’的毛病,也没有过重小动作之虑。他所写的故事往往揭破世间的丑恶,使读者吃惊、发笑,可是闭目一想,这样人物犹在面前。” 当然,在肯定刘云若小说的同时,白羽也指出了旧时代小说家同样存在的问题,即“有时行文稍繁”。因为在那个旧时代,报纸普遍存在着“计日撰文的通象”。就作者而言,连载作品长短与得到的稿酬是相关的,“刘云若自然也渴望发财,而闭户著书可以发财,而且写得越长发财越大”。当然,不仅是云若,白羽认为“我于云若,亦复云云”。白羽认为,要解决“行文稍繁”的问题,只有在作家不愁盐米的那一天,才可以“泰然拈笔,写其所欲写耶”。但在卖文求生的时代,这个愿望或许永远是一个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