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问津书评]打破学术僵局的《品报学丛》(评《品报学丛.第一辑)
(2016-02-02 16:48:00)
标签:
转载 |
2016年02月01日《天津日报》第12版“满庭芳”:
打破学术僵局的《品报学丛》
渠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出现大片租界区,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促使报业出现繁荣景象。待到民国时期,天津报馆林立,不但吸引了大批通俗小说名家来此谋生,更留下数不清的文献资料。无疑,天津是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重镇,可惜中国学界素有高低之见,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作品,很长时间都受到轻视,以至天津的重要性也长期被学界忽视。
直到2009年春,天津的地位才第一次得到凸显,具体事件是“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因所论之“通俗文学”主要是武侠小说,故简称“津门论剑”。与会者包括苏州大学的范伯群、汤哲生和北京大学的龚鹏程、孔庆东等教授,台湾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林保淳,《蜀山剑侠传》作者还珠楼主之子李观鼎、《十二金钱镖》作者宫白羽之子宫以仁、《卧虎藏龙》作者王度庐之女王芹,民国书刊收藏家顾臻、林鸥、胡立生,还有天津地方史研究者王振良、张元卿、倪斯霆、侯福志等。会议闲暇,顾臻和王振良等谈到如何展示最新史料和研究成果时,决定自办一电子小报,这便是后来的《品报》。
随着《品报》的陆续推出,一段又一段历史结束尘封状态。当年充其量只能算茶余谈资的各种琐事,百十年后非但具备了重要研究价值,甚至形成了足以令人拍案惊奇的阅读趣味。譬如还珠楼主的老恩师张瑞玑,就是民国初期响当当的学者名流,曾痛责袁世凯调兵征剿山陕革命军,迫使袁氏撤兵。又如还珠楼主小说里的“打穴神功”竟然真有所本,他曾传授幼子李观洪认识两个穴位,只轻轻一点便可治疗昏厥,而这两个穴位至今未被任何一本气功书提到。更有甚者,还珠楼主曾运功于齿,将筷子咬断后吐向桌面,如钉子般直插进去。还有姚灵犀所著《采菲录》,是公认的研究妇女缠足之重要文献,学界却搞不清其出版时间和出版者,直到《品报》上相关文章出现,这问题才得以解决。又言情小说家刘云若,竟然是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的忘年知音,两人是搭电车时相识的;至于刘云若原名究竟叫什么、中学时有没有写过小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极有“趣”且极有“料”的文史小品。此外,还有顺便廓清的大批作家作品的连载时间,则是《品报》的另一项重大贡献。
虽然《品报》只是用于内部交流,其视野却是极宏阔的。除了固有之民国通俗小说方向,还有继承民国小说而来的港台武侠小说方向,最近则开始登载有关科幻、侦探等题材的专业文章,内容可谓日益丰富,而且很多是学界未曾见到的宝贵资料。《品报》的编者从未有过任何科研经费支持,也素无称王称霸的学术野心,其工作完全是基于兴趣,因此就敢于打破壁垒,舍得和别人分享辛苦搜集来的庞大资料和数据,这无疑是一种最慷慨的学术公益奉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品报》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2014年开始,问津书院正式推出《品报》的“官方”纸本——《品报学丛》。问津书院是天津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民间教育机构,重建后致力于推动天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和研讨。书院的运作理念和《品报》相近,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每年编印一本“学丛”,把《品报》最精华的内容整理出版,集中展示前一年首发的原创文章,兼顾与天津有关的转载文章。
正如《品报学丛》第一辑编后记所言:“民间与学院本是互补的,不是对立的。因现今学术评价体系中缺乏有效的互补机制,二者久已双水分流,沟通极为有限,这自然不利于学术的进步。要想改变,谈何容易!学院中人也定有愿意与民间沟通者,但学院本身却少有这样的平台。”随着《品报学丛》的出版,民间学人和专业学者渐渐获得自由交流的契机,相信迟早会促生全新的学术时代。如此滴水穿石,则不但文学、历史研究领域将有长足突破,甚或教育观念乃至“雅俗”意识都将有极大改观。
晚清民国之际,思想巨变席卷全国,而天津有份其中,可谓与有荣焉。时至今日,天津又将以《品报学丛》等事业为发轫,再一次打破学术研究的僵局。
(《品报学丛》第一辑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