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证因果然会武术
(2016-01-18 11:21: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郑证因是位名扬平津的人物,因为他的“技击小说”经常出现在北平、天津出版的报章杂志上,为这位土生土长的天津小说家赢得了口碑。 1946年12月4日出版的《一四七画报》(第8卷第5期)曾载有读者程春辉的来信,代表了读者对郑证因的喜爱程度:“我特别爱看郑证因先生的技击小说,请别笑话我幼稚。的确,郑先生所写的小说,确与旁的武侠小说不同。” 众所周知,在北派武侠小说家中,郑证因以其独特的“技击小说”而自成一家。1946年12月14日出版的《一四七画报》(第8卷第9期)载有《郑证因同白羽二位是老搭档》一文,作者比较了北派武侠小说家的特点。该文指出,“自从还珠楼主去上海以后,只有郑证因同白羽、徐春羽几个人了。徐春羽擅长写评话,一板一眼,全是老北京谱儿。白羽擅写情,写一双侠踪情侣,笔下细腻得狠!郑证因擅技击,娴于武术,所以他的技击小说,头头是道。”该文还进一步解释说,“郑先生的‘肚内’,技击故事最多,尤其熟知江湖故事,所以绘声绘色。小说中写‘开打’,那是一绝。有人批评他的小说‘不败笔’,始终如一,那也真是他的特长。”
郑证因描绘武打场面之所以绘声绘色,缘于他对武术精义的了解,而且实际上他本人有武术功底。据1946年12月1日出版的《一四七画报》(第8卷第4期)所载刘雁声的《郑证因绞尽脑汁——作小说深夜画图》一文,“好多读者来信问,郑证因这人会不会武?有人要跟他‘讨招儿’,有人要跟他‘比武’,有人要跟他‘讲拳’,甚至有人要跟他讨论:火箭炮比梅花神弩,功效孰大?足见得郑证因为读者拥戴。这里我们介绍他一点写作生活。他为做武侠小说,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原来做武侠小说,最要紧是有神有色,脚底下要有根,笔下要出劲。一招一式不能紊乱,但是一个人精神有限,写那么多篇小说,每个人物应当怎么去记?要怎样去写?每在夜静更深的时候,郑先生老是在灯下画图——他在计划‘对阵’、‘会杖’的安排。何人站在那儿,手使何种兵器,部位、姿式、距离、招法,然后才按部就班,这也是他的特长。告诉您:他会武,也会练,并且还是‘名师之徒。’”
1946年12月17日出版的《一四七画报》(第8卷第9期)载有《郑证因怎样写武侠小说》,更详细介绍了郑证因的写作状态:“夜已然静了,因为外边一到十二点就戒起严来,所以才八点钟,街上竟已是一片漆黑。连深巷的叫卖吆喝声都听不见了。这时,延寿寺街××号的一间屋子里,兀自还开着灯,四下里那么暗寂,所以屋里更显着灯光澈亮。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短打扮,叼着烟斗在房中踱来踱去,一边口中念道:‘这时,只见月色黑了下来,一阵冷风吹过,突然,房上出现了一个黑影,接着嗖的一声,对面的房瓦一响,一个人直奔了去……’一边念,灯下的那个人在执笔疾书,把这些个词句记了下来。然后这个中年人看了看全文,狂吸着烟斗,喷出了一口烟……”这位奋笔嫉书的人是郑证因的夫人,她姓吴,“日伴郑君写作。每日晨起,郑君着短衫裤褂、衔烟斗,于室中练拳术、摆式样,其书记(指吴氏)则执笔于案。”
郑证因一生创作了武侠小说八十余部,之所以能够这样高产,恐怕与他的武术功底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