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笔下的天津“混混儿”
(2015-04-20 11:18:39)
津沽旧事
刘云若笔下的天津“混混儿”
侯福志
原载2015年4月20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津沽旧事”栏 |
|
|
在民国时期的天津,专门撰写“混混儿”题材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戴愚庵,另一位是李燃犀。戴愚庵有《沽上英雄谱》存世,李燃犀则以《津门艳迹》闻名。刘云若虽不专门以“混混儿”为题材,但其多部小说中却出现了不少的“混混儿”形象。
自晚清到民国时期,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不仅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基础,也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现象,“混混儿”便是这种多元文化现象中一个畸形产儿。刘云若在《粉墨筝琶》中,曾详细介绍了“混混儿”:“原来天津这地方,自从前清便以混混儿出名。混混儿,在当初有一种游侠风味,好像是业余的消遣,以后渐渐成为职业化。有的便以此为生。例如包庇娼赌,或是横行讹诈,但也以下等地方为限。只是抢劫妓女勒赎或是到赌局炸酱,以至霸占码头、脚行行业而已。绝不和普通商民发生关系。及至天津成为商埠,有了租界,交通便利,码头、脚行的营业日渐兴盛,而租界的繁华又发生了许多邪恶的生涯,于是混混儿也增加了生财之道。”
刘云若作为一介文人,对底层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于是,“混混儿”也成为刘云若笔下着重描摹的一类人物。在他的《粉墨筝琶》里,已有这类人物影子,只不过这类人物,在刘云若笔下除了打架不要命的特点外,还增加了行侠仗义的一面,如《粉墨筝琶》给妓女玉虹与流氓冯世江“了事”的杨福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冯世江是个在日租界横行的流氓,自幼以心狠手黑著名,凡是惹着他的,他都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因此许多人都畏服他并尊他为首领。他又能交结官面,渐渐在下等社会享有大名,成为当年天津日租界的一霸。这个人物,除了贩卖劳工,还为日本人提供慰安妇,可谓十恶不赦的地痞流氓。此人曾在南市花街柳巷中姘了许多妓女,“雪香院”里的玉虹就是其中一位。妓女玉虹给冯世江写了字据,以示对冯世江忠诚。但由于冯世江长期盘踞,使玉虹所在的雪香院生意日渐萎缩。于是,养母温小脚请来了“混混儿”杨福升了事。杨福升是老辈的“混混儿”,比冯世江的辈份要高,并且对冯世江有过恩泽,所以,杨福升的话还是有分量的。杨福升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所以,冯世江尽管不满意,但到底给了面子,不仅同意交出字据,而且保证从此再不踏进“雪香院”的大门。
在《红杏出墙记》中,妓女柳如眉因要摆脱朱上四的纠缠,请来了有名的“混混儿”米老。米老开班子已有十几年之久,论辈份资格,凡是同业的人全都是他的晚辈,被公认为“章台元老”。他以绅董自居,专好排难解纷,凡是姘头拆伙、妓女赎身,流氓打架,只要经他调解,当事者全都会心服口服,所以他家里还有人送了匾额。朱上四本属市井无赖,家住天津西关外的贫民窟,他想要纠缠柳如眉一辈子。这米老听说后勃然大怒,“一口浓唾沫喷到朱上四的脸上。”他接着拍着桌子呵斥:“朱上四,你枉了这里面的虫
,这话可输了理,简直不够板眼,你同如眉又不是明媒正娶,这种姘靠的事,好了呢凑合着,恼了就散妈的蛋,哪有涎着脸死磨的,真给耍落道的丢人!”
刘云若可谓描绘“混混儿”圣手,只三言两语,一个鲜活的“混混儿”就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通过阅读刘云若的小说,对“混混儿”多侧面的性格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