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走红的画家赵望云
原载天津《中老年时报》岁月专版“津沽旧事”栏
署(侯福志)笔名:箫箫
笔者手头有一册《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图画使我爱不释手。
赵望云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1906年生于河北省束鹿县,1927年肄业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1977年去世。
提起赵望云,很多上了年纪的天津人,依稀记得上世纪30年代前后,他在《大公报》、《北洋画报》发表的大量富有时代特色的“田园画”。可以说,赵望云是从天津起步走向成功的画家,是天津这块文化沃土培育了赵望云。
早在1928年,赵望云就在天津的《大公报》上发表诸多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画作,并在天津举办了他个人的第一次画展。1930年秋季,他又在天津举办了第二次画展,他自己曾说:“那时的画面充满着浓厚的刺眼的色调,给予人感情上一种阴暗与抑郁。但是自己那时似乎非这样表现不痛快呢!”
第二次画展之后,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赵望云秉承“到民间去”的宗旨,于1932年初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累计达三十几幅。当年10月29日,他在天津的大华饭店举办了第三次画展。“望云是个乡下人,他一生就只爱好天然。一开眼,田园就在他眼前;一举笔,田园就在他的腕下”(吴秋尘语)。他的画作有描绘农民割麦场景的《收获》,有反映穷苦人生活的《颓垣下之夫妇》,有记录庄稼汉劳动场景的《日当午》、《看青人》等。画中景物,非乡农即乡妪,甚至牲畜、家禽亦成为画中主角。用赵望云自己的话说:“我一年来只在猪狗马驴身上用功夫,它们就是我的模特儿,看见一只画一只,看见一头画一头。”
赵望云的这次画展在津城引起不小的轰动。张伯苓、王文典等社会名流均前往参观并大加赞赏。王文典还力促赵望云订立润格,以便津门艺术爱好者求画。《北洋画报》特别推出画展专页,著名报人吴秋尘、左小遽撰写画评加以推介。吴秋尘对赵望云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赵望云“乡村描写更进了一步,已经成了一个极单纯的‘乡村派画家’”。高风在《到民间去》一文也给予肯定:“赵望云不是什么革命家,又不似一般所谓大艺术家的踏遍名山,周游寰海,但他却偏爱拿着一支笔跑到田间,把人家所不屑取材的民生疾苦——描写出来,给都市中的人们以深刻的猛醒和启示。”
值得提及的是,此次画展之后,赵望云即被《大公报》聘为旅行记者,到北方农村和塞外采风,凭着一支天才的画笔和对民众的热诚,绘制了一幅幅反映旧时代农民困苦生活的画作。这些画作后被《大公报》结集出版,取名为《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集》、《赵望云塞上写生集》,从而奠定了赵望云在中国画坛中的重要地位。
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位“田园画家”仍然活在天津人的心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