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载1月20日<中老年时报>津门故里栏目
金钢桥上老广告
署名:侯福志
笔者在1926年9月11日出版的《北洋画报》上,看到这样一条图片新闻:“金钢桥新桥落成于国民军盘踞津沽时,当日之省政府为一时之利起见,竟允许纸烟厂大登哈德门广告于其上,中西人士咸耻之。今者当局已将此广告涂去,改书‘金钢桥’字样,诚善政也,此即日前工人涂抹广告时之情状,周诵先君所摄。”哈德门香烟广告设置在刚刚落成的铁桥上,固然是烟草公司的商业运作,但这一点也恰恰反映出金钢桥位置的重要。据王斗瞻先生《天津桥梁纪略》一文,金钢桥一带原有“义渡”,后来一度改为浮桥,称窑洼浮桥,为入京孔道。1903年2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拟将浮桥改为铁制,聘英日两国技师监造之,名曰金钢桥。
金钢桥建成后,因载重量小,故于民国十一年(1922)在其下游18米处开始另建新桥,至民国十三年(1924)春工竣。据民国二十三年《工程》杂志报道,全桥经费为50万元,由天津县在自治经费项下筹措。新桥设计及材料供应由美国施特劳斯开启桥公司承包,由天津大昌实业公司主持安装。桥的总长度为85.8米。桥跨为3孔式, 两边为固定桥孔,中跨则为双叶立转开启孔,用电力开闭,开启时中间可行船。开启两叶各长21.41米,开启时绕一固定轴旋转,其全部恒载均集中于支柱而达于引桥。车道内曾铺设双轨电车道,解放后废除。两侧有人行道,宽度2米多。新桥沿用旧称亦称金钢桥。1924年新桥建成投入使用,大经路也于是年铺成沥青路,两侧电车从北站到金钢桥,直达对岸大胡同,再抵围城四条马路,便利了两岸交通,带动了大经路一带的发展。
新桥建成后不久,旧桥在1927年暂停使用。1942年旧桥梁被拆除,为日寇制造军火之用,故仅余桥墩四座。因旧桥的桥墩未能拆除,以致新桥的开启受到限制。1981年,为缓解金钢桥交通紧张局面,又利用旧桥墩整修加固,建成钢架便桥。1996年金钢桥改建时,便桥一同被拆除。如今的金钢桥是一座双层拱桥,下层利用旧桥墩改建为三孔和用钢材与混凝土组合的箱梁桥,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仍各2米,上层桥梁采用三孔中承式无推力拱桥结构,全长600米,宽15米。新桥造型新颖壮观,每至华灯初放,金钢桥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给美丽的海河平添一道亮色。
有趣的是,笔者在1928年12月8日《北洋画报》上,发现了另外一幅金钢桥老照片,桥上铁架上悬挂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由张贴哈德门香烟广告到悬挂反日标语,作为交通咽喉的金钢桥,俨然就是旧时津门一座风向标。
金钢桥上老广告
署名:侯福志
笔者在1926年9月11日出版的《北洋画报》上,看到这样一条图片新闻:“金钢桥新桥落成于国民军盘踞津沽时,当日之省政府为一时之利起见,竟允许纸烟厂大登哈德门广告于其上,中西人士咸耻之。今者当局已将此广告涂去,改书‘金钢桥’字样,诚善政也,此即日前工人涂抹广告时之情状,周诵先君所摄。”哈德门香烟广告设置在刚刚落成的铁桥上,固然是烟草公司的商业运作,但这一点也恰恰反映出金钢桥位置的重要。据王斗瞻先生《天津桥梁纪略》一文,金钢桥一带原有“义渡”,后来一度改为浮桥,称窑洼浮桥,为入京孔道。1903年2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拟将浮桥改为铁制,聘英日两国技师监造之,名曰金钢桥。
金钢桥建成后,因载重量小,故于民国十一年(1922)在其下游18米处开始另建新桥,至民国十三年(1924)春工竣。据民国二十三年《工程》杂志报道,全桥经费为50万元,由天津县在自治经费项下筹措。新桥设计及材料供应由美国施特劳斯开启桥公司承包,由天津大昌实业公司主持安装。桥的总长度为85.8米。桥跨为3孔式, 两边为固定桥孔,中跨则为双叶立转开启孔,用电力开闭,开启时中间可行船。开启两叶各长21.41米,开启时绕一固定轴旋转,其全部恒载均集中于支柱而达于引桥。车道内曾铺设双轨电车道,解放后废除。两侧有人行道,宽度2米多。新桥沿用旧称亦称金钢桥。1924年新桥建成投入使用,大经路也于是年铺成沥青路,两侧电车从北站到金钢桥,直达对岸大胡同,再抵围城四条马路,便利了两岸交通,带动了大经路一带的发展。
新桥建成后不久,旧桥在1927年暂停使用。1942年旧桥梁被拆除,为日寇制造军火之用,故仅余桥墩四座。因旧桥的桥墩未能拆除,以致新桥的开启受到限制。1981年,为缓解金钢桥交通紧张局面,又利用旧桥墩整修加固,建成钢架便桥。1996年金钢桥改建时,便桥一同被拆除。如今的金钢桥是一座双层拱桥,下层利用旧桥墩改建为三孔和用钢材与混凝土组合的箱梁桥,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仍各2米,上层桥梁采用三孔中承式无推力拱桥结构,全长600米,宽15米。新桥造型新颖壮观,每至华灯初放,金钢桥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给美丽的海河平添一道亮色。
有趣的是,笔者在1928年12月8日《北洋画报》上,发现了另外一幅金钢桥老照片,桥上铁架上悬挂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由张贴哈德门香烟广告到悬挂反日标语,作为交通咽喉的金钢桥,俨然就是旧时津门一座风向标。
前一篇:《天津海光寺》一书面世
后一篇:[转载]《品报》第25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