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史前“石头记”

标签:
休闲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蓟县剖面北起下营乡常州沟村,南至县城北部府君山,地层总厚度9200米,包括3个系一级地层单位和11个组,相当于一本书分成了3章11节。蓟县剖面岩层齐全、出露连续、顶底清晰、构造简单、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比国际上同一时期形成的剖面,具有更大的典型性,因此,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标准剖面,为国际同类型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蓟县剖面的发现者是高振西。1931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所为“培养人才、教导后学”,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实习。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就读的高振西参加了这次活动。实习期间,他撰写了《河北省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首次对蓟县剖面的地层进行了科学划分,1934年又将成果发表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十三卷上。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通过对蓟县剖面的古地磁研究,发现地球磁极曾经历过多次迁移,随着磁极的迁移、变化,地球纬度也发生多次变动,蓟县史前的地理位置,长时期处于中、低纬度带,大约在距今12至14亿年间,则位于相当于现在的赤道附近。
1995年,科学家在17亿年前的蓟县系团山子组底部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带藻和叶藻类化石,这些宏观藻类化石的发现,证明地球上真核生物至少在17亿年前就已存在,而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距今10亿年前才出现真核生物。 在距今10至17亿年之间,形成了由蓝藻和细菌参与下形成的叠层石构造,共有110层、34个群、58个形。通过叠层石研究,确认蓟县当时的生物界以蓝藻和细菌为主,形成条件则为滨海环境,在7亿年的时间内,蓟县北部长期处于稳定的地质环境中。 有意思的是,叠层石的每一对亮暗纹层都是在一昼夜形成的,根据叠层石纹层的厚度及周期性变化,科学家们计算出蓟县在12亿年前,一年大约要有500多天,说明当时地球运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更有趣的是,利用叠层石的纹理和自然天成的俏色特征,工艺大师们将叠层石雕刻成美丽绝伦的艺术品,已成为赠送国外领导人的重要礼物。今年上半年,叠层石被有关部门命名为“津石”,从此天津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观赏石。
蓟县剖面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还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在蓟县剖面内发现了许多处溶洞,如位于洪水庄村的气鼓山上,发现了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一座古溶洞,全长1.2公里,面积达3万平方米,如今已对外开放。此外,蓟县剖面内还分布有“一线天”(断裂)、“飞来峰”、“小石林”等自然景观,也成为吸引游人的好去处。蓟县剖面还是一座宝藏呢,地质工作者先后发现了20余种矿产资源,包括白云石、含钾泥石、紫砂陶土等。其中紫砂陶土储量达1亿吨,可用于生产紫砂砖、紫砂壶等生产生活用品。 |
|||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3-09/12/10/2013091210_brief.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