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天津石印年画
- 原载《今晚报》副刊“杨柳青年画征文”
- 发布日期: 2013-06-30 00:00
- 作者:侯福志
十几年前,笔者在天津“三宫”旧书市场地摊上,在一位叶先生处花80元钱购得一套四条屏石印年画《白蛇传》。该年画系民国时期天津富华印刷局印制,采用了连环画形式,共4屏12幅,单屏高74厘米、宽25厘米。每屏包括3幅画面,每幅画面长宽各为23厘米。其内容涵盖了《白蛇传》的主要故事,按顺序依次为:“白蛇收青”、“游湖送伞”、“五鬼盗库”、“赠金题金”、“许仙发配”、“下书”、“五鬼散毒瘟”、“杭州开店”、“蒲觞饮酒”、“端阳现形”、“盗还阳草”、“许仙还阳”。
众所周知,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构图饱满、描绘细腻、色彩艳丽、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而受到城乡居民的喜爱。笔者在读刘云若小说时,经常发现一些有关木版年画内容的描写,足见年画对于天津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石印年画开始出现。石印属于平版印刷术,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先是在天津的“中东洋行”、“中井洋行”从日本运来一批彩色石印“洋画”,这些洋画色彩浓烈,描绘逼真,装帧考究,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久,这种石印技术就被引进到年画制作中。
在我国,最早引进石印设备从事年画生产的,是成立于1924年的天津富华印刷局,后来又相继涌现了四五家石印画庄,除天津市以外,杨柳青本地的一些年画庄和年画作坊也纷纷改为石印。石印年画在题材上继承了木版年画的传统,包括戏剧故事、神话人物、文学典故、花鸟虫鱼、仕女儿童、民间风俗、实事新闻等;在形式上,则保留了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调清晰、线条流畅、人物逼真等特点。加之石印较之雕版印刷,具有制版迅速、修正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使石印年画很快风靡市场,并一度取代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垄断地位,成为流行于三北地区的主要年画品种。
据张道梁《天津年画百年》一书,在1937年抗战以前,富华印刷局年生产石印年画三千万张,加上其他年画庄所生产的年画,每年可生产七千万张,其销往地点几乎覆盖了华北、东北和西北所有省区。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军队占领了天津及东北、华北一带,切断了石制年画的销路,使石印年画受到致命打击。不久,多家年画庄便停止了年画生产。此时,胶印年画开始出现,对石印年画形成了新的威胁。在双重压力下,石印年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完成了历史使命,并从此走向消亡。
与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木版年画相比,石印年画仅存在二三十年,加之战乱频仍,灾害不断,故存世作品极为稀少。据专家考证,笔者所购之四屏《白蛇传》,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石印年画辉煌时期的产物,虽历尽沧桑,仍具有色彩丰富、人物鲜活、风格古朴之特点,堪称是石印年画的经典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