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珠楼主也是一位老报人

(2013-01-27 18:04:53)
标签:

文化

分类: 刘云若专区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3-01/27/09/res04_attpic_brief.jpg

  • 发布日期: 2013-01-27 00:00
  • 作者:侯福志
  • 原载《今晚报》副刊《天津人物》栏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3-01/27/09/res01_attpic_brief.jpg
还珠楼主 主编的《天风报》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3-01/27/09/res04_attpic_brief.jpg
刘云若主编的副刊《黑旋风》

    笔者收藏的40多张不同时期《天风报》,其中有3张出版于1934年9月份,与其它《天风报》不同的是,这几张《天风报》的副刊主编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刘云若,而是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这说明,还珠楼主不仅是一位小说天才,还是一位在天津颇有影响的老报人。

   《天风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有影响的小报之一,其副刊《黑旋风》在天津通俗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查阅1929年12月到1930年2月出版的《北洋画报》得知,《天风报》开始拟称《大风报》,因创办人是津门名记者沙大风,故以其个人的名字命名。“社址择定在日租界福岛街(今多伦道)五十五号第四户”,正式出版的时间为1930年1月20日,并定名为《天风报》。未用《大风报》的名称,是因为《大风报》有突出个人、自大自傲之嫌,而改“大”为“天”, 一方面避免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符合这张报纸的定位和特点。著名报人吴秋尘曾为该报撰写了一副对联:“天天有报,风雨无阻”,寄托了读者希望该报兴旺发达的愿望。另一位著名报人王小隐,用当时流行的《天雷报》、《风波亭》两部剧名,撰写了一副对联:“唱做兼全天雷报,悲欢尽致风波亭”,对联中嵌入“天风报”三字,寓意该报以戏剧内容为主的办报理念。

    还珠楼主是李寿民的笔名,他原本是电话局的一名职员,1932年应沙大风邀请,为《天风报》撰写《蜀山剑侠传》,并以还珠楼主的笔名发表。这部小说在《天风报》上连载5年,奠定了还珠楼主在民国通俗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人们评价还珠楼主,目前仅仅局限于他的文学成就。上述实物资料的发现,表明还珠楼主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天津报业史上还珠楼主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1937年4月出版的《天风报》与1934年9月的这几张《天风报》加以比对,发现还珠楼主主编的《黑旋风》与刘云若主编的《黑旋风》,虽然在风格、内容和外观样式上多有相似之处,但仍有一些细微差异。如还珠楼主辟有《还珠楼主丛谈》、《菊花锅》两个专栏,每期都刊有他自己的随笔、杂文,内容涉及民俗、戏曲、人物等。刘云若虽然也写随笔,并且涉及内容与还珠楼主多有相似之处,但刘云若并没有自己的专栏。笔者在这几张报纸上,发现了王伯龙的文章。王伯龙也是天津报界名人,一度主编过《天津商报周刊》,此人能诗,书法亦自成一家,但现在对王伯龙的研究还很不够。这些轶文的发现有助于人们对王伯龙生平历史更深入的研究。有趣的是,《黑旋风》曾载有还珠楼主撰写的一篇《记北京泥人张与泥人黄》的文章,记载了北京“泥人张”的性格特征与捏泥人的技艺。“独泥人张所制之像,妙肖自然,众乐趋之”。但这位泥人张“惟其人虽怀绝技,而性情古怪,面目可憎,谈吐尤粗鄙无状。索价奇昂。且不二价。故王公大人少与交易”。作者描述了泥人张惊人的绝技:“每有人倩塑像,张先与来客对坐,左手持一竹签,团泥一丸,右手持牛角针,目斜视来客。以两手在跨旁工作,未五分钟,大体已就,骨骼、身容、神态,无不与来客逼似。乃询此像似不?来客必答以似甚。张即答:‘十两银子,五天得。’如来客少迟疑,或请让所值,张亦不再答,立用手将竹签上泥首勒下,向泥盆内一掷,泥首烂摊盆内。”还珠楼主在文章中,还将京城的泥人张与天津的泥人张进行了对比:“天津亦有泥人张,所制行销南方,余曾在海上见之。虽亦工细,而神态木俗,不逮远甚。”在还珠楼主看来,天津泥人张的作品“神态木俗”,远不及北京的这位泥人张,这也是一家之言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