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侯福志
原载11月7日《天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
津沽旧事
李琴湘(1871-1948),名金藻,号择庐,琴湘为其字。是天津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继严修之后,曾为天津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著有《择庐诗稿》、《择庐联稿》、《重阳诗史》、《五雀六燕集》、《诗缘》等。
张玉裁《题李琴湘<择庐饯秋图>》(1925年作)一诗云:“城南歌吹喧天地,湫隘嚣尘居不易。先生独结人外庐,不见门前有车骑。去年重九集公园,刻烛催诗尚能记。是时先生客江右,相思唯用邮筒寄。何期今岁赋登高,折柬相招不我弃。香山结社凡九人,署曰择庐有深意……”张玉裁是李琴湘的学生,从该诗判断,早年香山结社,可能是李琴湘别署“择庐”之始。
“择庐”后亦用做李琴湘寓所另称。《题李琴湘<择庐饯秋图>》序云:“乙丑重阳日,幼梅(即赵元礼)、寿人(即顾祖彭)、纬斋(即王纬斋)、子通(即吴子通,画家)、问田(即冯问田)、石雪(即徐石雪)、诵洛(即陈诵洛)暨余凡八人饮集琴湘寓庐,酒半并约石雪写一《择庐饯秋图》以留鸿爪,择庐者李公斋名也。”
那么,李琴湘为何要别署“择庐”并作为其寓所另称呢?这从张玉裁的另外两首诗中可以得到答案。
其一,《贺李琴湘移居》(1924年):“人境结庐人,高歌动鬼神。床空书作枕,地阔海为邻。松菊分明在,江湖战伐频。浔阳挥手处,往事已成尘。”
其二,《九日琴湘席上赋诗得花字》(1926年):“两年此日饮君家,纵酒哦诗且看花。各有风怀慰迟暮,莫因霜鬓惜年华。归来栗里时寻菊,老去东陵学种瓜。偶忆浔阳江上月,空悲猿鹤与虫沙(君曾宦游江右,今则积尸如山,不堪回首矣)。”
上世纪20年代初,李琴湘曾在江西(时称江右)任职,而浔阳江(即江西九江)附近有个栗里村,据说是诗人陶渊明的故乡。陶渊明同情百姓疾苦,对黑暗现实不满,辞去了彭泽县令一职,《饮酒·其五》体现了离开官场的快乐和他的理想与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与《桃花源记》一文,代表了陶渊明希望逃离黑暗现实的理想与抱负,这对处于相似社会环境的李琴湘影响颇大。1924年秋天,李琴湘亦辞职并回到天津故里,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将其寓所取名为“择庐”,意为选择类似于世外桃源的地方做寓所。笔者推断:“署曰择庐有深意”当即指此。
另据吴子通《客居北平重阳又至忆去岁琴湘社长水西庄文酒之盛不可复得赋此志感》(原载《语美画刊》1936年10
月28日第10期)一诗曰:“我爱陶夫子,东篱撷秋芳。忽逢白衣人,旨酒欣共觞……我复爱李侯(谓琴湘先生),此会十年长,壁间诗百篇,留待名山藏。”吴子通是城南诗社重要成员,在诗中他把李琴湘比做陶渊明,这为李琴湘别署“择庐”提供了另一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