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北报》保存天津曲艺史料

(2011-09-23 08:46:51)
标签:

休闲

分类: 旧报钩沉

                              http://s12/middle/5e2a525fgad9131c9687b&690

           

                                      原载2011年9月23日《天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津沽旧事>栏

                                     侯福志

 

津沽旧事
《大北报》保存天津曲艺史料

侯福志
http://newspaper.jwb.com.cn/lnsb/res/1/221/2011-09/23/07/res01_attpic_brief.jpg

    《大北报》创刊于1936年5月,地址设在南市大舞台东路(今南市旅馆街北侧),是一张当时比较流行的4开小报,发行人李枕流(福建人,活跃在京津两地的报人,曾任《华北映画》、《闽新日报》编辑),每天出刊2张。自1938年12月1日起,增出晚刊1张。

    该报编辑阵容较之其他小报颇为强大。许多报界名人供职于该报。如要闻版编辑高剑秋,新闻版编辑高逸民,社会版编辑张吉人、问事版编辑李醒我,各地新闻版编辑丁素忍,京津广播版编辑宋雪农,文艺副刊版编辑王新民,京津游艺版编辑尤忠毅等。这其中张吉人、李醒我、王新民等均在多家报馆供职,王新民除编辑报纸外,还在《大北报》连载两部长篇小说,其一是《人海潮》,另一为《香闺泪》。

    民国时期的天津小报纯属公营事业者居少,大部分为民营。小报为了生存,除适应形势需要外,自然要在服务读者及副刊的可读性上另外寻找一些卖点。因之,与其他小报一样,《大北报》的服务版及副刊版亦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大北报》每期刊载“经济”专栏,包括股票、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外汇)、面粉等市场行情,在通货膨胀日渐严重的形势下,对于民生及各商号生产经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问事”专版,每期均有求医问药内容,由该报医药顾问解答读者难题。另设有求职栏目,由编辑介绍用人信息。“广播”专版,刊有京津两地的广播电台节目时刻表。尤其是它的“游艺”副刊,广泛介绍京津两地各大影院、戏院及演艺界的消息,内容丰富、及时,形式活泼。如在963号刊有《<思亲焚稿>与<小拜年>》的文章,介绍了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即骆玉笙)和河南坠子名家乔清秀在天津小梨园(劝业场对过泰康市场楼上)演出名曲《思亲焚稿》和《小拜年》时的盛况,为我们研究骆玉笙和乔清秀两位名家演艺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他如张寿臣的相声、赵小福的时调等内容亦非常珍贵。《大北报》的文艺版亦是非常有趣的。除每期有4部小说连载外,还经常刊载一些小品文、随笔之类的短文及散文诗。如《留恋残秋》,这篇仅300字的小品文,以轻松之笔,描绘了“秋之神”与户外小溪交相呼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希望挣脱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世外桃源的憧憬。

   1944年,日本人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除保留了《天津华北新报》作为日本人的喉舌外,其余报刊全部停办,《大北报》也在这次清理中寿终正寝。

(原稿存档)《大北报》创刊于19365月,地址设在南市大舞台东路(今南市旅馆街北侧),是一张当时比较流行4开小报,发行人李枕流(福建人,活跃在京津两地的报人,曾任《华北映画》、《闽新日报》编辑),每天出刊2张。自 1938121日起,增出晚刊1张。

该报编辑阵容较之其它小报颇为强大。许多报界名人供职于该报。如要闻版编辑高剑秋,新闻版编辑高逸民,社会版编辑张吉人、问事版编辑李醒我,各地新闻版编辑丁素忍,京津广播版编辑宋雪农,文艺副刊编辑王新民,京津游艺版编辑尤忠毅等。这其中张吉人、李醒我、王新民等均在多家报馆供职,王新民除编辑报纸外,还在《大北报》连载两部长篇小说,其一是《人海潮》,另一为《香闺泪》。

民国时期的天津小报纯属公营事业者居少,大部分为民营。小报为了生存,除适应形势需要外,自然要在服务读者及副刊的可读性上另外寻找一些卖点。因之,与其它小报一样,《大北报》的服务版及副刊亦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大北报》每期刊载《经济》专栏,包括股票、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外汇)、面粉等市场行情,在通货膨胀日渐严重的形势下,对于民生及各商号生产经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问事》专版,每期均有求医问药内容,由该报医药顾问解答读者难题。另设有求职栏目,由编辑介绍用人信息。《广播》专版,刊有京津两地的广播电台节目时刻表。尤其是它的《游艺》副刊,广泛介绍京津两地各大影院、戏院及演艺界的消息,内容丰富、及时,形式活泼。如在963号刊有《<思亲焚稿><小拜年>》的文章,介绍了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即骆玉笙)和河南坠子名家乔清秀在天津小梨园(劝业场对过泰康市场楼上)演出名曲《思亲焚稿》和《小拜年》的盛况,为我们研究骆玉笙和乔清秀两位名家演艺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它如张寿臣的相声、赵小福的时调等内容亦非常珍贵。《大北报》的《文艺版》亦是非常有趣的。除每期有4部小说连载外,还经常刊载一些小品文、随笔之类的短文及散文诗。如《留恋残秋》,这篇仅300字的小品文,以轻松之笔,描绘了“秋之神”与户外小溪交相呼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希望挣脱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世外桃园的憧憬。

1944年,日本人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除保留了《天津华北新报》作为日本人的喉舌外,其余报刊全部停办,《大北报》也在这次清理中寿终正寝。

     附:《大北报》报影(作者根据自己的藏品扫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