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质史话(四)

标签:
休闲 |
分类: 地质遗产 |
|
||||
原载《天津日报》副刊《满庭芳》2011-05-22
|
||||
|
||||
在天津东部平原,有许多以“岭”、“坨”、“台”命名的村落,仔细推敲这些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名,竟然发现其中隐藏了许多自然之秘。 在“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分布着4道由哈、蚶、蛏、螺等海洋生物的遗骸(贝壳)组成的沙堤,这些醒目的沙堤呈棕黄色、浅黄色,高1至3米,宽10至50米,长在5至30公里之间,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南北向条带状展布。这些沙堤在地质学上称之为贝壳堤。所谓贝壳堤是指在地质、气候、生物条件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沿着平行海岸线方向所形成的由生物体硬壳堆积的条带状地貌形态。它是平原地区独特的地质现象,记录天津沿海一带近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对研究环渤海地区的古海岸、古地理、古气候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趣的是,由于贝壳堤本身地势较高,加之长期的风化、剥蚀和人为分割,使贝壳堤多以岭、岑、丘、坨等地貌形态出现,因其地势较高,故其附近出现了很多带有“岭”、“岑”、“坨”、“台”、“沙”等字的村落,如高沙岭、山岭子、白沙岭、邓岑子、杨岑子、十八岑子、沙井子、荒草坨、欢坨、八里台等,如果在地图上将这些村落用线条勾连的话,这些村落在空间上竟然呈条带状展布,并与贝壳堤展布方向一致。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这些村落因贝壳堤而得名,是地形地貌在地名文化上的反映;反过来也说明这些村落具有很好的指向性,对于研究贝壳堤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1万年前的全新世初期,地质史上的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结束,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雨水丰沛。当时天津市的海岸线与现今海岸线的位置大致相同。距今8000年,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的天津平原,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海侵,使山区以南的整个平原变成汪洋。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发生海退。在4000年前形成第一道贝壳堤,这条贝壳堤高出现代海岸线5米左右,由于地貌破坏等因素已无痕迹,仅在邻近滨海新区的黄骅市苗庄有明显出露。 第二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3800年至3000年前之间(夏商时期),由于气候转冷,加之华北平原多沙河流(如黄河、沽水)冲积造陆,使海岸线退至沙井子至巨葛庄至张贵庄一线。研究发现,第二道贝壳堤的高度在3米左右,比苗庄贝壳堤低2米,这表明当时的海面正在下降。 第三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2500年至1400年前之间(主要在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黄河改道途经天津入海,持续时间达600多年,使海岸线退至岐口至上古林至邓岑子至军粮城至白沙岭一线,形成第三道贝壳堤。 第四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800年前(宋朝以前)。公元1038年至1184年之间,黄河再度光顾津门,加速了海岸线的退却过程。到元明时期,海岸线基本稳定在马棚口至高沙岭至塘沽至圣头沽一线,形成了第四道贝壳堤。 关于贝壳堤与海岸线的关系,清代张涛在《津门杂记》中早有记载:“咸水沽,在城东南五十里,该处左近旧有蚌壳满地,深阔无涯,至今不朽。想昔日之海滩即在此无疑也。”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至1962年间,著名学者李世瑜先生多次组织野外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古代渤海湾西部海岸线遗迹及地下文物的初步调查研究》。该文论证了渤海湾西岸贝壳堤的存在,并提出了贝壳堤与渤海湾古海岸线的关系,为人们了解和掌握天津万年来的古气候和古地理变迁提供了依据。 题图为科学家们在考察贝壳堤 |
||||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1-05/22/07/2011052207_brief.jp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