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质史话(三)

标签:
休闲 |
分类: 地质遗产 |
|
||||
原载《天津日报.满庭芳》 2011-05-17
|
||||
|
||||
“水漫东西淀,春生大小沽”;“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这是百年前的天津水乡风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天津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一点就是古水面的消失,足令水乡风貌减色不少。 天津的古水面,包括古洼淀、古河道和古水坑3个部分。 古洼淀,计有塌河淀、三角淀、王顶堤北洼3处。塌河淀,“在城东北40里(今宜兴埠北侧),俗传前代塌陷为淀”。上世纪20年代,其面积为230平方公里。30年代初辟为永定河放淤区,年放淤量都在一千万立方米左右,至40年代中期变成沃野。三角淀,又称苇淀、西淀,原位于市区西北子牙河、北运河之间,向西穿北辰区到武清区西部,“周回二百里”。1751年,修筑永定河南北遥堤,三角淀则被囿于两堤之间,由于放淤散沙作用,20世纪初全部变为田畴。西淀曾被誉为旧天津县八景之一,知县张志奇有诗云:“弥漫野水集于舟,网得银鳞发棹讴。斜日微风吹过岸,一声声出白萍州。”其绰约风姿,迷人景色跃然纸上。最让人称奇的是西淀曾经出现的“海市蜃楼”的景观。《长安客话》记载,“三角淀在县(武清)南,周回二百余里,即雍奴,旧有城池。据传每遇云雾朦胧,人们可见昔日城形四起,城门宛然”。王顶堤北洼,是数千年前由河流冲刷形成的洼淀,历史上曾为南运河尾闾,解放初期,洼淀大部分被填垫,现天拖一带均为当年的滞洪区。 古河道有9条,其中20世纪前30年之间填埋的有大清河、西大湾、老三岔河口等6条古河道,总长24公里,其原因是30年间,对海河实施了6次裁湾工程,上述大部分河道因此而遭废弃。上世纪50年代,为整治河道环境,又先后将赤龙河、金钟河和墙子河填埋。赤龙河,据《津门事迹纪实闻见录》载:“出龙河,在县南二十里许,俗传古有龙出,故名。今名为赤龙河。”位于今南门外大街以西。1950年在城区1.68公里的河道内修筑排水干管后填埋。金钟河,原为海河支脉,由海河东岸起通北塘入海。曾是集灌溉、航运、排沥功能为一体的重要河道。1953年,城区段河道改建为4公里长的马路(今金钟河大街)。墙子河,系咸丰年间(1860年)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为防御太平军所建。据《津门杂记》载,“围长三十六里”。海河以北属北半环,20世纪初废止,南半环部分河段,1970年建地铁时被占用,填埋后则改造成马路(即南京路),残余河段成为津河的一部分。
天津的古水沆多达二百余个,除劝业场、海光寺、八里台一带的古沼泽外,多系人工开挖而成,其中在“老城四隅及县署东各一”,位于老城东南的“水月池”曾与海河相通,其余四坑均为死水并为污水所湮。四方坑,又称蓄水池,是解放前有名的臭水坑,面积为各坑之最,达130亩,1952年,改建为南开公园,其余大小水坑多为解放后逐年堆填而消逝。海光寺一带水面,刘云若称之为“海光湖”,1928年夏季,在《北洋画报》社长冯武越倡议下,刘云若、王小隐、许豪斋、王庾生、张聊公、王镂冰、李惠川、朱雪琦等新闻界、文化界知名学者,泛舟“海光湖”,他们或垂钓,或吟诗,或吹笛、或唱戏,一时传为美谈。王小隐有《海光寺口占》:“此际居然别有天,维杨烟月鉴湖船。声声玉笛江乡晚,不让东坡五百年。”
值得提及的是本市八里台一带的古水面。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曾是洼淀广布、芦苇丛生、野鸟云集的地方。每至盛夏,“荡舟者辄夜泊乘凉于此”。尤其是南开大学建校后,每逢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以严修、李琴湘为首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到此泛舟,一边诗酒唱和,一边领略美景,留下了许多传扬后世的名篇佳作。如城南诗社成员张玉裁写于1926年的《八月六日严范师招游八里台舟中赋呈》诗:“九曲清溪共泛舟,诗心直与水争流。樽前陵谷年年异,花外坡塘事事幽。此去城南才八里,同寻野色为中秋。枯荷折苇波如镜,输与先生取次游。”读其诗,八里台水乡野景尽在画中。 |
||||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1/2011-05/17/12/2011051712_brief.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