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悼念宫以仁先生-珍贵的签名本

(2011-04-21 13:49:48)
标签:

文化

分类: 好友好文

 

           珍贵的签名本--我与宫以仁先生二三事

                           ●侯福志

           谨以此文悼念宫以仁先生

       

 

  4月16日,宫以仁先生女儿宫萍女士打来电话,告之本人宫白羽先生的哲嗣宫以仁已于3月28日晚8时左右在山西省长治市的寓所去逝。听到这个噩耗后,我感到十分难过。近两年,笔者数次与老人见面,老人慈祥的面孔依稀就在眼前,我怎么也不相信会他会这样突然离去。

  笔者的手头有一套花费宫以仁先生近六年时间编著的名为《话柄》的著作。全部著作分为三卷:第一卷是该书作者的父亲、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家白羽先生的自传《话柄》;第二卷是宫以仁先生撰写的《话柄后集—白羽后传》;第三卷是宫以仁先生研究白羽先生生平和作品思想艺术特点的专集--《续编补遗》。

宫以仁先生在第三卷第一章开篇提到:“承蒙徐斯年教授赠我北京《晨报》所刊译文和《礼拜六》散文各一篇、素未见面的朋友侯福志赠我《东方朔》十余页、倪钟之教授赠我《北洋画报》十数页(都是无偿赐的原报刊复印件),我十分感动。”其实感动的不仅是宫以仁先生,笔者历尽周折,获得这部作品,同样是百感交集。

                白羽与《东方朔》

  《东方朔》于1927年在天津创办,是《东方时报》的文艺副刊,由著名报人吴秋尘任主编。《东方朔》的风格具有轻松、幽默、滑稽之特点,许多篇什兼具调侃味道,如《十六年来之报屁股》,用轻松、滑稽的笔触,对民国以来“报屁股”(即报纸副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很能吸引读者眼球。作为“报屁股”的《东方朔》,它的独立性和办刊的灵活性是其它报纸副刊无法比拟的。它可以脱离主报而独立发行,同时拥有《小说半月刊》、《文艺》特刊等相对独立的子副刊。

  提到白羽的文学成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武侠小说,而对这之前的情况知之甚少。而笔者有幸在旧书市场上收集到了刊于1928年前后的《东方朔》40余张,内刊白羽短篇小说以及文艺评论、散文随笔若干篇,其中的小说有《警跸》;文艺评论有:《好小说》、《劝善小说》、《小说闲话》;散文有《年话》、《俗物眼中的秋节》等。其中,白羽的文艺评论,反映了他早期的文学观点和美学理想。如在《劝善小说》一文中提出:“纯文学作品,如小说之类。不可摆出道学家的架子,假借故事,一味劝善。” 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之说有明显不同。

  白羽的散文思想深刻、笔法自然、语言流畅,从另一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宫氏的内心世界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如《俗物眼中的秋节》一文,表达了作者因穷困而形成的对中秋佳节的不同感受:“于此时我们应当消极的搪债、还账,积极地索薪、借钱。”因此,“秋节和我有甚么关系呢?我对之确没有一点好感想。”另一篇《年话》则对过年又有一番感慨:“过年的苦乐,都随心绪而移。如同‘莺啼燕语报新年’,何等绮丽;‘音书北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何等悲切;至于‘除夕关门过’,便是意绪萧骚,让人哭不得笑不得了。”看来,无论是过节,还是过年,对于处于贫困潦倒的白羽一类的文人来说,均没有什么好兴致,有的就只剩下“切肤之痛”,甚至是“讨厌的喽”。

                     第一次见到宫以仁

     2003年8月份,笔者在天津《今晚报》副刊《日知录》专栏发表一篇名为《宫竹心与<东方朔>》的文章,这篇具有学术性质的随笔见报后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纷纷与笔者联系索要资料。笔者并非专家学者,尤其是对白羽武侠小说更是知之甚少,只是因为发现了白羽先生早期的一些作品,并觉得有公诸于众的必要,所以,对有关材料进行了整理,借助于《今晚报》这个主流媒体作了披露,并提出了本人对白羽早期艺术成就的看法。不料,这篇小文被宫以仁先生不意间读到。宫以仁先生十分兴奋,经报社编辑打听到本人的电话,与我取得了联系,我将报纸复印后通过其在津的女婿之手转送给了宫以仁先生。

    这一年的冬天,宫以仁先生由山西坐火车来津探亲。老人一出车站就迫不急待地打电话给我,要亲自登门看望我。我知道宫以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不忍心让他老人家跑这么远的路,婉拒了老人的要求,并表示于近日登门造访。过了几天,笔者如约而至。老人当时住在河北区中山路二美里,这个地方是他女儿的家。老人见到笔者十分快慰,我们谈了约有一个多小时。老人讲述了白羽在天津的生活经历,还向笔者介绍了《十二金钱镖》成书过程,以及对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特别提到香港的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金庸小说与白羽小说有着许多渊源。临别时,我请老人在我收藏的《十二金钱镖》扉页上题了字,老人还向笔者赠送了他编著的《话炳》的打印稿(上面有老人用红笔修改的印迹),另外还赠送了两本白羽先生的再版著作。

                      喜得《话柄》签名本

    宫以仁先生是白羽的次子, 原在新华社总社工作。自1984年开始,受一些文艺出版社的邀请,整理了白羽的《十二金钱镖》、《血涤寒光剑》、《联镖记》、《牧野雄风》等遗作,并补录了以上各书的结尾。上世纪九十年代,编辑了《宫白羽武武侠小说全集》。宫先生不仅是一位资深编辑、记者,也是一位文艺评论家,这套《话柄》凝聚了宫以仁先生心血,是他对民国时期北派通俗小说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我国武侠小说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春,宫以仁先生的女儿宫萍受宫以仁先生的委托打电话找我,想要送一套新近出版的《话柄》。因家人当时未留下宫女士电话,故一直未能联系上。对于我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记录着我与宫以仁先生文字缘。因此,我非常着急,一直想法子联系。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在一个朋友聚会的场合,邂逅了青年学者张元卿先生。张先生对北派通俗小说也很有研究,曾撰写了一部《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的专著,是一位对白羽先生武侠小说颇有研究的专家。记得我第一次去探望宫以仁先生时,宫以仁先生曾经专门介绍过这位曾在苏州大学上研究生的青年学者,话语间流露出对后生的敬意。张先生现在已调到天津社会科学院工作,已是国内外公认的通俗文学研究专家,目前仍致力于北派通俗小说的研究。据张先生说,他前几天刚好见过宫以仁先生的女儿,并且手里也有一套《话柄》。我从他手上要了宫先生女儿家的电话,并很快取得联系,终于在得到了这套期望已久的《话柄》。记得2009年4月、5月天津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团队、天津文史馆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相继在天津组织召开宫白羽学术讨论会、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宫以仁先生均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我作为与会代表多次与老人畅谈并与老人合影。老人认真而幽默的发言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老人离我们远去,《话炳》一书成了珍贵而永久的纪念。但愿老人在天堂里一路走好。

 

                2011年4月21日

http://s13/middle/5e2a525fga1678fc3f9fc&690
            宫以仁先生编著的《话炳》
http://s13/middle/5e2a525fga167906bdd0c&690
        1928年的《东方时报》副刊《东方朔》
http://s5/middle/5e2a525fga16791cad334&690
           我与宫以仁先生在一起
http://s8/middle/5e2a525fga1679329c1a7&690
     2009年春,中青年学者(自左向右)牛立明、

    李力夫、张元卿、王振良、侯福志与宫以仁先生餐叙
http://s13/middle/5e2a525fga16794a7449c&690
     (自左向右)宫捷、宫萍、牛立明、李力夫、倪斯霆、

             侯福志、王振良、张元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