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2003年《今晚报》日知录(为保存资料)
作者:侯福志
有关综合开发改造海河两岸的消息公布后,作为母亲河的海河又一次成为天津人关注的热点。
海河干流以金钢桥为起点,向东延伸到海河闸为止,全长
72公里,主要为大清河入海尾闾(兼泄北运河、永定河、南运河、子牙河少量洪水),原为潮汐河道,1958年建设海河闸后,成为集泄洪、防潮、蓄淡、排沥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河道。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受地质、地理及人为多重因素的影响,海河自形成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其形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至1700年前曹魏时期,为孕育和形成阶段;1700年至今为巩固和迁变阶段。
海河的形成与迁变和黄河有着密切关系。约5000年前,因天津市区一带为浅海,故海河干流还没有出现。随着海洋的稳定后退,尤其是黄河的冲积作用,约在3000年前,作为氵瓜河(沙河)尾闾的海河干流才逐渐露出端倪。历史上黄河曾经三次在天津及附近入海,第一次约在商周时期(3000年前),至公元前602年迁离;第二次是在西汉,公元前109年至公元11年,在天津南章武县(今黄骅县境内岐口);第三次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即公元1048至1194年的泥沽海口。黄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历史上年均输沙量为13亿吨左右,若将其铺成1米厚的陆地足有130万亩,从张贵庄到军粮城,再由军粮城到塘沽,这一宽达数十公里的地域均为黄河的杰作。由于黄河冲积造陆,氵瓜河尾闾亦随之向东跟进。大约在公元206年(建安11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战争的需要,在天津分别开凿了平虏渠(沟通滹沱河与氵瓜河)、泉州渠(引滹沱水入鲍邱水),自此,“清、淇、漳、洹、氵寇、易、涞、濡、沽、滹沱同归入海”(《水经注》),海河干流及海河水系正式形成。公元608年(隋大业四年),开凿永济渠(大运河),使一度与海河干流失去联系的白河、永定河重新沟通,巩固了海河水系,使海河干流成为众多支流的交汇点和入海渠道。明清时期,黄河南迁后再也没有北上,故其影响完全消失。海河干流从此稳定下来。“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是这一时期海河景象的真实写照。20世纪初曾经进行过数次裁弯取直工程,调整了海河干流的走向,提高了泄洪的能力。所以,海河从孕育到形成,再经过无数次的迁变,才逐渐形成现在这个样子,而这一过程足有3000年的历史了。
海河水系及海河干流的形成,除地理和人为因素外,地质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根本原因。据分析,天津平原作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自200万年前的第四纪以来,处于稳定下沉的过程中,并且一直是华北地区的沉降中心之一。能够提供佐证的,是天津平原堆积形成的数百米厚的松散沉积物,由于地势低洼,致使组成海河水系上游的300多条河道汇聚成几大支流,然后几大河流又分别在天津及附近入海。海河的形成还有一个因素,即受到“海河断裂”的控制。这条走向为北西西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是在数千万年前的地史时期所形成的。根据卫星照片解释结果,该断裂为易县-霸县-塘沽断裂的东段,相对落差约40-80米,断裂点在松散层之下,埋藏深度大约在1300-1600米之间,与海河大致平行,通过继承性沉积,影响并传导到覆盖在上部的松散层,并控制着海河走向,一直向东延伸进入渤海。
百川归海,万物朝宗。作为高品位的城市资源,海河辉煌,曾经造就了一座城市。早在元朝时起,海河便成为南北漕粮的重要通道,呈现出“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的繁华景象。如今,天津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再过三到五年,作为具有强大磁力的世界名河,海河一定会吸引来自全球各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一条具有经济、景观和文化活力的彩色长廊的再现,必将成为再创天津辉煌的又一引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