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在地名里的自然之谜

(2010-06-30 06:3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地质遗产

地名趣闻(原载《中国地名》杂志)

                藏在地名里的自然之谜

                                 侯福志

    在天津东部平原,有许多以“岭”、“坨”、“台”命名的村落名称,仔细推敲这些与高地有关并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名,竟然发现其中隐藏了许多自然之秘。

    在“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部,分布着4道由哈、蚶、蛏、螺等海洋生物的遗骸(贝壳)组成的沙堤,这些醒目的沙堤呈棕黄色,浅黄色,高1-3米,宽10-50米,长在5-30公里之间,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南北向条带状展布。这些沙堤在地质学上称之为贝壳堤。所谓贝壳堤是指在地质、气候、生物条件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沿着平行海岸线方向形成的由生物体硬壳堆积的条带状地貌形态。它是平原地区独特的地质现象,记录着平原区沿海一带近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对研究环渤海地区的古海岸、古地理、古气候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有趣的是,由于贝壳堤本身地势较高,加之长期的风化、剥蚀和人为分割,使贝壳堤多以岭、岑、丘、坨等地貌形态出现,故其附近出现了很多带有“岭”、“岑”、“坨”、“台”等字的村落,如高沙岭、山岭子、白沙岭、邓岑子、杨岑子、荒草坨、欢坨、南坨、穆家台、郭家台等等,使本来单调的平原平添了几分山区景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在地图上将这些村落用线条勾画连接的话,这些村落在空间上竟然呈条带状展布,并与贝壳堤展布方向一致。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这些村落因贝壳堤而得名,是地形地貌在地名文化上的反映;反过来也说明这些村落具有很好的指向性,对于研究贝壳堤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揭示了大自然所蕴藏的奥秘。那么,这些地名究竟隐藏着哪些奥秘呢?

     在1万年前的全新世初期,地质史上的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结束,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雨水丰沛。当时天津市的海岸线与现今海岸线的位置大致相同,天津平原仍为陆相堆积环境。

    距今8000年,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的天津平原,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海侵,使山区以南的整个平原变成汪洋。在停留大约2000年左右,开始发生海退,距今5000年左右,海岸线位置已退至宝坻县里自沽-武清县南-静海县四小屯一线,又经近千年潮汐作用,在4000年前形成第一道贝壳堤,这条贝壳堤高出现代海岸线5米,仅在邻近天津市大港区的河北省黄骅市苗庄有明显出露。

    第二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3800年至3000年前之间(夏商时期),由于气候转冷,加之华北平原多沙河流(如黄河、沽水)冲积造陆,使海岸线退至沙井子-巨葛庄-张贵庄一线。研究发现,第二道贝壳堤的高度在3米左右,比苗庄贝壳堤减低2米,这表明当时的海面的确下降了许多。

    第三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2500年至1400年前之间(主要在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天津发生了2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地理事件,一是从公元前602年的战国时期开始至公元前10年,黄河改道途经天津入海,持续时间达600多年;二是西汉末年,东部、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短暂但范围较大的一次海进,形成冲积、海积交错沉积,使天津平原成为泽薮之地,洼地广布,泻湖成群。但由于黄河冲积造陆作用远远超过海进的影响,使海岸线仍退至岐口-上古林-邓岑子-军粮城-白沙岭一线,形成第三道贝壳堤。

    第四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800年前(宋朝以前)。公元1038-1184年之间,黄河再度光顾津门,加速了海岸线的退却过程。到元明时期,海岸线基本稳定在马棚口-高沙岭-塘沽-圣头沽一线,形成了第四道贝壳堤。

近年来,天津的贝壳堤,因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那些具有指向性的村落与贝壳堤一起,构成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天津市地质旅游的好去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之杂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