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画报》与老牌的《北洋画报》在形式上如出一辙,其发行范围亦南达上海、山东,北至辽宁、吉林,因此,从影响上看,它是上世纪30年代仅次于《北洋画报》的天津第二张彩色画报。
《中华画报》开设于法租界26号路(今滨江道)恒安里,后迁到33号路仁和里(今营口道),创办人管孟仁,编辑王受生,记者有金新吾、华连瀛、张家彦等。每周逢一、三、五出版。关于《中华画报》创办日期,似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是1932年,有的认为是1930年。笔者按照所收藏的几期《中华画报》推算出该报创办日期为1931年4月。
作为一位老报人,管孟仁在上世纪30年代曾是天津报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于1930年5月创办了中华通讯社,主要是为各报馆(日报和晚报)提供新闻,奠定了其在天津新闻史上的地位。其创办的《中华画报》号称以“表现时代精神、介绍艺术结晶、暴露社会内幕、暗示人生片段”为办报宗旨,并自诩“有大报的材料,画报的味道”。但由于管孟仁每月接受了军阀孙殿英500元津贴,故该报所发稿件中免不了掺进为孙歌功颂德的意味。但由于该报毕竟属于文化艺术类报纸,因此其要闻版内容少之又少。每期头版除刊有名闺、名伶、名票大幅彩照外,只有一个评论专栏《良心话》,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初由编辑王受生撰稿,1932年3月王受生离职(失踪)后改称“时针”,由编辑宫竹心(即宫白羽)撰稿(地方史专家王振良先生曾辑录白羽先生上述文章150余篇)。其余内容则为各大商业银行、商号的广告。该报的第四版为小说连载,主要刊载天津作家的作品,如曾任《庸报》、《天风报》副刊主笔的何海鸣就曾在该版发表了长篇社会小说《藏春记》,编辑受生武侠小说《奇人奇侠录》亦在该版连载。第二、三版则全为图片及书画作品。介绍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遗迹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1932年8月1日该画报改版,除保留戏剧专刊外,每周增出一版专刊。
1934年,《中华画报》由周三刊改为日刊,同时增加了新闻容量,并改名为《中华新闻画报》,每日出版2张,日出5000余份,是小报中规模较大的一种。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刊。原载2010年6月2日《天津中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