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寻"沽">的补充(上 )
(2010-05-31 12:41:30)
关于<天津寻"沽">的补充(上 )侯福志
2005-03-02 原载《天津老年时报》
<天津老年时报>刊商宝海先生的<天津寻"沽">一文(以下简称"商文"),很受教益."沽"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特色之一,确认"沽"的地理位置,既有着科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人寻商文提供的线索,查阅了有关资料,现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补正如下.:^)Yy/r1v
c]/u
一、关于"七十二沽"是确指还是虚指."七十二沽"一名早已有之,这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诗文中多有涉及.如天津知县李符清的<海光寺晚眺>:"七十二沽秋水阔,夕阳争放打鱼船."天津举人沈莹川的<送汪小舫之天津>:"迢迢七十二沽西,岸上飞花逐马蹄."诗人华长卿的<沽上竹枝>:"七十二沽花共水,一般风味小江南."但笔者认为所谓"七十二沽"并非确指,而是虚指,表示数量很多的意思.理由是,根据清张焘<津门杂记>的记载:"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实只二十一沽.曰丁字沽、西沽、东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刑家沽、咸水沽、葛沽、塘沽、草头沽、桃园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余则在宝坻、宁河两县境."而据笔者查阅资料所得知,宝坻、宁河二区县1949年被划入天津地区(行署当时在杨柳青)之前,不无隶属关系.可见,七十二沽是虚指而非实指.
\f cF-~9O-F+K
二、关于天津县境内"沽"的名称及数量.天津民俗学家扬平先生在<七十二沽>一文(见<天津风物传说>)中,指先前(晚清以前)天津县域及周围称"沽"的地名共81个,其中在天津县境内有22个.7FU$]&o6Ot7_
iJr
mP#c$h5u-qk(Kxv'u`
对照<津门杂记>,笔者发现有18个名称相同,有3个不同:即<七十二沽>一文中没有中泥沽、大沽、塘沽,而<七十二沽>所列的赵里沽(即今赵沽里)、东大沽、西大沽、道沽则是<津门杂记>所没有的.据笔者查阅<天津市地名志>,早在康熙年间,大沽以海神庙为界分东大沽、西大沽,但统称为大沽.中泥沽在明朝永乐年间是与东、西泥沽并存的地名,而到了乾隆年间,中泥沽已不存在.
从以上资料得知,历史上,在天津县范围内曾经存在过的以"沽"命名的地名不是21个,也不是22个,而应该是24个.即在<津门杂记>记载的基础上,增加赵里沽、道沽,并把大沽分细分为东大沽、西大沽.
(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