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津的“三刘”报馆(侯福志图文)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旧报钩沉 |
http://t1.gstatic.com/images?q=tbn:Hu_t0YeV_iuLgM: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有三家创办人均为刘姓的报馆,从别处迁到意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这条街上,形成比肩竞争之势,所以在天津报刊史上,留下了“三刘”报馆的佳话。所谓“三刘”是指刘孟杨、刘髯公、刘霁岚。这三位著名的报人分别创办了《午报》、《新天津报》、《平报》等当时堪称一流的报纸。
午报社,初创时设在南市东兴大街,后迁至金汤大马路(建国道与今胜利路交口处)。创办人为津门著名报人刘孟杨。刘孟杨,字伯年,天津人,生于1877年,卒于1943年,清末秀才。1902年在英敛之创办的《大公报》任主笔。1912年开始,先后创办了《白话晚报》、《白话晨报》、《白话午报》等系列报纸,3份报纸各有一个小社论栏目,名称分别为“晨钟”、“午炮”、“暮鼓”,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予评论,使用近于口语色彩的白话,因此赢得了市民的欢迎。其中《午报》还以副刊见长,设有“家常便饭”、“歌场午榭”、“茶花”等副刊。此外,它以刊登天津当时发生的社会新闻为素材的通俗小说见长,如《南皮双烈女》、《杨三姐告状》等。30年代,报纸连载小说由名家执笔,并且以描写天津地方混混儿生活的内容为主,如戴愚庵的《沽上英雄谱》、李燃犀的《粉红色的三不管》,适应了普通百姓的需要,从而使这些报纸不仅在市区,即便是附近农村也非常畅销。
在今建国道66
号(原意租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目前为木材公司使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饮誉津沽的《新天津报》馆就坐落于此。这家报馆的主人是著名的报人刘髯公。刘髯公,字仲儒,生于1893年,杨村人,卒于1937年,平民出身。曾在法国驻华公使馆当过调查长。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等共同创办了《新天津报》(地点在在今长春道与河南路交口处),1932年迁入大马路。该报以“平民化”、“敢说话”相标榜,并且首创“评书上报”(评书以前只在书场才能听到,在报上读到则是从《新天津报》开始的)。在《新天津报》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新天津晚报》、《新天津晓报》、《新天津画报》、《文艺报》、《新人月刊》等5种报刊,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报业集团”。刘髯公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并被迫害致死。
评报馆,初创时在南市的荣业大街,后来迁至法租界二十四号路,而后又迁至意租界大马路。创办人叫刘霁岚,名云岫,直隶沧县人,生于1895年,卒于1977年。自幼随父学医,并子传父业开设了中西药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遍布大街小巷的“保赤一粒金”、“濯毒洗血镜”、“仙丹”等广告,便出自刘霁岚的中西药房。为了以报养药,宣传自己的产品,1923年创办了《评报》,自任社长。1934年因刊载《蒋中正中而不正,不能扶正》一文,被xxx军警查封。后经过疏通才得以复刊,但已不能再用原报名。于是将《评报》改为《平报》。“七七”事变后,刘霁岚不肯听命于日本人而自动停刊。
, {# h3 N7 _+ C! {8
v
有趣的是,“三刘”所创办的报社,在上世纪30年代又都由它处迁到意租界大马路,长时间形成比肩竞争之势,这在天津报业史上堪称佳话。,
x" T, A1 D0 `5 s
后一篇:珍珠:扮靓生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