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两岸专家“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

(2010-05-29 16:42:45)
标签:

转载

两岸专家“津门论剑”

——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由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津门论剑——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学术讨论会”,2009年5月16日至17日在天津举行。著名台湾学者叶洪生、龚鹏程、林保淳,大陆学者范伯群、周清霖、孔庆东、汤哲声、刘祥安、关纪新、陈子平、李国平、刘大先、李玲,作家还珠楼主之子李观鼎、宫白羽之子宫以仁、王度庐之女王芹,《新文学史料》执行主编郭娟,以及天津地方史研究者葛培林、郭武群、由国庆、倪斯霆、闫立飞、张元卿、万鲁建、侯福志、齐珏、王振良、穆森、李力夫等参加会议。会议围绕“民国北派武侠小说作家与天津地域文化”的主题和“推进天津地域文化研究,扩大天津历史建筑影响,促进天津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

 

缘起

    天津是民国北派通俗文学重镇,董濯缨、赵焕亭、潘伯鹰、戴愚庵、刘云若、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何海鸣、朱贞木、李燃犀、徐春羽等一大批通俗文学大家名家,都曾长期在天津工作、生活和出版作品,对当时通俗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但这一足以与上海通俗文坛分庭抗礼的通俗文学作家群,绝大多数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重视和深入研究。同时,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在近年的天津历史建筑考察中,发现了一批这些作家的旧居、工作的报馆以及出版他们作品的出版机构,但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刘云若旧居刚刚发现就被无知拆除,而朱贞木旧居则刚刚拆除就得到学界的确认,这都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2008年岁末,余与张元卿先生在迎水道晋乡居吃饭,谈到新近发现的民国北派通俗文学作家佚文事,觉得可以搞个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藉以宣传天津历史文化。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召集人穆森,对这个提议表示全力支持。开始筹备后,我们又特邀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友情参与主办,于是便有了最后的“津门论剑”会议。

 

开幕式及宫白羽研究专题

    会议开幕式上,著名通俗文学史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范伯群先生,代表与会专家学者作了会议主旨发言。范伯群认为通俗文学是一个“永远也游不到头的海洋”,并提出“通俗文学不是文学史上的陪客”,“要与精英文学史平起平坐”的观点,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他还从文坛环境、题材重点、社会影响以及传播工具等方面,对民国南派和北派通俗文学作了对比,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开幕式上,台湾著名学者叶洪生先生向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和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动筹建的天津文学艺术馆(暂定名)捐赠了还珠楼主书法卷轴、“还珠楼主”朱文印章、《蜀山剑侠传探奇》手稿及张赣生、叶洪生、严迪昌、黄汉立关于北派通俗小说的论学书信等文物和资料(暂由顾臻保存)。

    会议正式阶段,与会者围绕“民国北派通俗文学作家与天津地域文化”的主题,前后展开六场学术对话:宫白羽专题;王度庐专题;刘云若、郑证因、朱贞木专题;还珠楼主专题;民国通俗文学综合研究;民国通俗文学研究现状及展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天津地方史研究者,都作了口头或书面发言。

    关于宫白羽研究,除了传统的武侠小说作品外,研究者开始将眼光投向了“学者宫白羽”。会上对宫白羽的杂文作品、文艺思想、金甲研究等都有所涉及,这都是此前有关宫白羽研究极少关注的领域。郭武群从“回归”与“超越”两个角度,论述了宫白羽对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宫白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社会环境、世态人情始终采取批判的态度,是其作品在思想上超越同期武侠小说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侯福志从钩沉资料的角度,对新发现的宫白羽早期作品作了介绍和基本价值判断。张元卿从学术史着手,对宫白羽的金甲研究之路进行了考察,认为宫白羽的学术志愿是宏大的,但他的客观条件却不能满足其研究需求。宫白羽的金甲研究成果有限,其学术抱负也未实现,但其向学之心与金甲研究之卓见却当予以表彰。王振良则通过索引形式,报告了新发现的《中华画报》白羽佚文情况。

 

王度庐刘云若等研究专题

    关于王度庐研究,台湾学者叶洪生认为,王度庐直承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以迄民初李定夷等“哀情小说”之馀绪,讲究小说结构,布局伏笔,人物刻画;而用近乎白描的“新文艺”手法来写侠义英雄与红粉佳人之间种种可歌可泣、生死两难的悲怆故事,并适时穿插若干类似京剧丑角的逗乐场面,足令人笑中带泪,荡气回肠!其流风所及,“侠骨柔情”乃逐渐取得武侠小说的灵魂地位,主导整个武侠创作发展趋势,对后起武侠作家有深远影响。刘大先专文探讨了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认为其小说是京旗文化传统和现代城市文化、大众传媒融合的结晶,在满族文学系谱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不宜只作“北派武侠四大家之一”观之。迄今为止对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所蕴涵的现代性意义、“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文体革新意义、其包蕴的满族文化内含,都有待深入发掘。关纪新站在民族文学的立场,提出了研究王度庐的新视角。此外,王芹关于作家故居、作品年表等文字,以及王芹、张元卿整理的佚文,都为王度庐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于刘云若研究,张元卿根据新发现的刘云若《非非集》,探讨了其早年寓居保定的生活经历,并对其早年生平作了初步勾勒:幼年过继给叔父,叔父在保定军官学校任教官后,随叔父前往保定居住,回津前在当地西关中学读书。李国平则在写“情”之外发现了刘氏小说的“江湖气”,认为在一个个令人称奇的言情故事中,刘云若写出了众多市井人物,精心绘制了一幅幅天津市井风俗图,使“江湖气”与“脂粉气”并列,成为刘云若小说另一重要特征。

    关于郑证因研究,胡立生不但提供了郑氏全部作品的谱系图,还对“鹰爪王”作了专题探讨,并指出郑氏众多作品与《鹰爪王》在情节上的承续勾连,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鹰爪王系列”;穆森探寻了郑证因家族与天津西沽的关系;龚鹏程则高屋建瓴,根据与会者发言,提出了从社会文化情境的角度,特别是从民国时期京津地区武术文化发展和西沽武术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方面,去探索研究郑证因及其作品的新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朱贞木研究,顾臻在广泛收藏民国老版书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的版本关系及流传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

 

还珠楼主研究和综合研究专题

    关于还珠楼主研究,作者哲嗣李观鼎,介绍了还珠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新披露的严迪昌、黄汉立往来书札,对还珠家世生平进行了深入探讨;周清霖的《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新的增补,使环珠生平行事更趋完善。最为精彩的是,讨论过程中叶洪生与孔庆东,针对《蜀山剑侠传》结构臧否和文字优劣进行了数个回合的学术交锋,把本次讨论会推向了最高潮。关于还珠楼主思想的问题,本次尤其得到学者的特别关注:黄汉立书面发言,通过具体例证,探讨了易学思想对还珠楼主创作的影响,认为“正是由于还珠楼主深于易学,所以才有自信,敢以假象显理”,使读者在其著作内容之外,感受到书中含蕴宇宙人生的哲理;张元卿认为,还珠虽深受释道思想的影响,但仍是以提倡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其思想之本的;叶洪生则认为,还珠的思想是儒、释、道思想互相渗透,“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三者并行而不悖。

    关于民国通俗文学综合研究,徐斯年在书面发言中指出,过去的“新文学史观”、“现代文学史观”往往把“雅”“俗”文学“对立同一”的结构关系解读为“一分为二”的政治关系、阶级关系、“斗争”关系、“进步”消灭“反动”与“落后”的关系,这是既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更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就民国通俗文学和近代现代文学史的“整合”问题,徐斯年认为这确乎需要解决“文学史观”或“历史哲学”的问题。为此固然需要进行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探讨,但是,更加急需做的事情,倒是“先让资料说话”。叶洪生畅论了“北派五大家”对港台“六名家”之影响,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阐释。汤哲声通过对北派通俗文学概念、特点等的界定,论述了北派通俗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倪斯霆从地域文化角度,提出应重新评估北派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以还天津乃至中国现代小说史抑或文学史本来面目。林保淳以“张汶祥刺马”为例,通过这个典型个案,剖析了其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过程。郭娟则结合《新文学史料》的编辑,谈了对民国通俗文学的看法及其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最后的民国通俗文学研究现状及展望专题,与会者畅所欲言,纷纷结合各自研究实际,探讨了民国通俗文学研究的新趋势以及编辑“民国通俗文学研究通讯”和“民国通俗文学作家研究资料”丛书之可行性。

 

会议的创新与特色

    这次由民间发起筹办的海峡两岸学者共襄盛举的学术讨论会,有很多形式上的创新和独具的特色,现简要概括如下:

    一、现场讨论与“田野”考察并重。本次会议除了会场讨论外,还在会议中间安排参会学者到天津市内考察了民国北派通俗作家生活和工作过的历史建筑,包括庸报社旧址、天津商报社旧址、大报社旧址(刘云若旧居)、还珠楼主旧居等。通过实地“田野”考察,了解了作家作品诞生的历史环境和场景,也印证或质疑了以往书面史料的一些记载,由此而触发的新问题又被及时带回会议现场,突破了既定的会议话题,开辟了新的对话领域。

    二、提前编印会议文集,按讨论话题推出研究文章专号。在开会之前,编印了五本《天津记忆》作为会议文集,包括《白羽研究专号》、《民国天津通俗小说创作出版史话》、《还珠楼主研究专号》、《王度庐百年诞辰纪念号》及《云雁贞霈集》等,使参会学者一报道就可拿到会议文集,为他们提早了解会议的具体内容提供方便。此外,这五本专辑推出了一批作家佚文或佚文线索,包括刘云若的《非非集》、宫白羽《良心话》专栏文字以及何海鸣等的文章,实现了北派通俗文学研究在资料上的初步突破。

    三、研究者和作家后人零距离交流。本次会议特邀作家后人与会,宫白羽之子宫以仁、还珠楼主(李寿民)之子李观鼎、王度庐之女王芹等都亲临会场,讲述作家生平鲜为人知的事迹,为深入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生动的口碑资料。

    四、特邀收藏家与会,集中展示研究资料。在国内许多专业会议上,民间收藏家一般是缺席的。本次会议系由民间发起,特别重视民间力量对于学术研究的作用,因此特别邀请以收藏通俗文学作家作品著称的林哲弘、林鸥、顾臻、胡立生等海内外民间收藏家和爱好者参会。会议期间,他们分别介绍或展示了各自珍藏的民国版本书刊,并在专题资料展示观摩会上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让研究者和作家后人接触到很多新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使得研究者、作家后人和收藏家三方人士藉此建立了联系。

    五、会议时段专题分割,自由发言留足时间。每个会议时段设定不同的研讨专题,每个专题除指定的学术发言外,还有40至60分钟时间,可针对专题内容进行自由交流,俾使讨论有的放矢,不至自说自话,对不上茬口。

六、设置研讨主持和会务主持,实行会议主持双轨制。研讨主持请嘉宾担当,除最后一个专题外,每场学术对话都请术业专攻的参会学者来主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术研讨的层次和质量。会议主办方人士主要充当会务主持,只负责必要的会务穿插,集中精力搞好会议服务。

    七、集思广益开门办会,文体选择宽松适度。本次会议本着集思广益开门办会的方针,在策划、筹备的各个环节均向将参会的主要人员报告筹备进度,请教办会经验。这使得大部分参会人员在开会前就介入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因此许多参会人员本身也是会议的组织者和筹划人。为了创造宽松的学术研讨环境,本次会议以沟通信息和交流观点为主,采取师友聚会论学的方式,前期筹备阶段即特别明确:与会者不必撰写学术期刊要求的那种专题论文,而欢迎主动提供数千字的学术小品(篇数不限),藉以改变会议文体论文化的弊病,提倡以学术随笔为主,兼容其它会议文体。倡议得到了参会学者的支持和理解,因而没给参会学者造成写作压力,相反大多数学者倒都撰写了文体不同的参会文章,使得本次会议不仅有思想交锋,文献交流,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议文体的革新。

 

学者对会议的评价

    本次会议,是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以研究推动保护,以保护促进研究”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天津《今晚报》、《今晚经济周报》等平面媒体和国学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都对会议情况进行了报道。与会的专家学者,则对会议本身给予了很高评价。

    著名台湾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在题为《欢喜甘愿》的博客文章中说:“这是天津几所重要的大学该干的事,孰料竟由这样一个民间志愿者团体、几位热心的小青年就办出来了呢!”“其热烈的情况,竟是在那许多大排场会议中所罕见者。”“再说,论民初武侠小说,大陆的名家且不说了,光台湾就把我、林保淳、叶洪生邀齐了,又把王度庐、白羽、还珠楼主的后人找齐了到会,岂是易事?懂行的人才知道这不是一般会议所能做得到的,而居然这么个小小的志愿者团队便做成了。需知他们本是个老城市建筑拍摄队,并非武侠文学之专研团体,但在组织工作、规划议题、导引研讨上竟能有此表现,可知投入了多少心力。”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题为《这样咕嘟多少年》的博客文章中说:“这次会议是5位民间文化的志愿者加上几个朋友筹备举行的,居然比一般高校动员几十人的会务组所举办的大型研讨会组织得还好,这充分说明了信仰和热情才会产生最高的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大先博士在题为为《满堂花醉三千客——津门论剑草记》的博客文章中表述虽然直白,但也充分体现了会议的魅力:“住在天塔湖边的红楼,两日里居然很少有人翘会,这也说明大家的话题确实很有意思。”

 

结语

    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和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为确保会议的圆满成功,在会议筹备和举办期间,做了大量细致琐碎的工作。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恒岳,有着丰富的办会经验,对会议细节进行了悉心指导。会议期间他虽因公出未能与会,但仍不时通过电话了解会议进程,并随时提出细节调整意见。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齐珏和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张强、韩春静,分别担任起会议全程的摄影、录音和录像任务,为会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唐文权,则专门为会议设计了两套藏书票以及折页、招贴、桌签、提袋等,为与会者留下可资纪念之物。

    最后,对辱驾参加“津门论剑”会议或惠赐论文的两岸四地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文不成体,方家一哂可也。

                                                       2009年07月29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