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云若提携魏喜奎

(2010-05-29 16:16:45)
标签:

杂谈

分类: 好友好文
沽上缘
刘云若提携魏喜奎

刘万江

    日前,侯福志先生在本报撰文《刘云若与〈天风报〉》,文中提及刘云若这位以写社会言情章回小说享有盛名的北派通俗小说家亦曾发表过曲艺评论文章。的确,刘云若之所以能写出诸多具有浓厚天津地方色彩的力作,是和他喜爱戏曲、曲艺,喜与各色人等交朋友,从而深刻了解天津社会不无关系的。一代鼓曲大家魏喜奎,青年时代就曾受到刘云若的提携与点拨。

1943年初,17岁的唐山大鼓新秀魏喜奎自北平应邀来津,在法租界小梨园献艺,经前辈名家张寿臣倾力扶持,一炮打响,大红大紫。一天晚场卸妆之际,来了一位《369画报》的记者采访,初出茅庐的魏喜奎虽有问必答,但不懂得逢迎,怠慢了这位记者,几天后此记者在报上评论魏喜奎:“仍然像个乡下怯丫头,唱得平平淡淡,既没高腔,也没低腔,简直是‘撂地’的大路活。这一点,她是真正得到了家传!”魏喜奎见报,委屈难当,泪流不止。同台的相声名家张寿臣深知是她年轻不懂江湖“规矩”,没有给小报记者好处所致,于是请小梨园前台老板王十二从中调停。王十二满有把握:“咱们托大作家刘云若,他为人热情,新闻界、报界没他不熟的,今儿他又来听咱们的玩意儿啦!”

刘云若当时住在中原公司(现百货大楼)对面的一所小洋楼中,离小梨园不远,他特别喜欢曲艺,经常到小梨园听曲,也曾当面夸魏喜奎唱得好。一天散场后,王十二把刘云若请到后台,张寿臣、王十二、魏喜奎一再说好话。刘云若乐了:“赶明儿我找找《369画报》,也顺便找找别的画报,约他们上我家,小魏老板你们也去,一块儿见个面。让他们再登点儿好的,补付补付就得啦!”没几天,刘云若果然在家中设宴,请来数家报馆记者,席间刘云若向记者们介绍了魏喜奎,并开玩笑言道:“瞧咱们这小魏老板,今儿个不像乡下姑娘吧?你们几位得多给在报上捧捧啊!”张寿臣也连连敬酒:“小魏老板初出茅庐,不懂交际,既然冲刘先生的面子大伙儿坐在一块儿,往后还求各位先生多多关照!” 《369画报》记者也表态:“我们发表这篇东西的确不大好,可是小魏老板尽管嗓子好,会唱,但唐山大鼓没高没低的曲调还是平淡了些!”这句话,魏喜奎记在心中,后来发愤图强改革创新,终于在唐山大鼓基础上创成备受欢迎的奉调大鼓,此为后话。

宴会气氛和谐,没几天,各画报纷纷登出捧魏喜奎的文章,《369画报》和《银都》报还用魏喜奎的照片作了封面。经刘云若出面,算是挽回了魏喜奎的面子。通过这样的往来,魏喜奎和刘云若熟识了,刘先生夫妇经常请魏喜奎到家里去玩儿,刘云若也经常指出魏喜奎演唱中的不足:“你唱的《鞭打芦花》里‘怕冷的乌鸦嘴都扎了翅’一句,是形容天冷,说鸟儿把嘴伸到翅膀里头去取暖。既然说鸟儿,不如干脆就用‘雀鸟’而不用‘乌鸦’,这样从形象上比较好。”魏喜奎点头称是。还有一次,刘云若又告诉魏喜奎:“《鞭打芦花》里的‘弓冶长’,是人名。你念‘弓夜长’是不对的,中间那个字应该念‘也’!”魏喜奎恍然大悟:“我还一直以为是‘拉弓’的‘弓’,‘夜长梦多’的‘夜长’呢!我说怎么总觉得不像人名儿、唱起来别扭呢!”此后,刘又曾给魏喜奎指出:“忏悔”的“忏”字,应该念“颤”的音,而不能念“千”的音等等。

魏喜奎自幼随父兄学弹学唱,没有接近过文墨人,经刘云若的提携与点拨,舞台修养大大增强,唱词方面得到改进和提高,在舞台上少出了很多笑话。多年之后,已然成长为曲苑大家的魏喜奎还是经常提及:“刘云若先生对我有恩,他是我的‘一字之师’,而且还不止一个字呢!”

     注:原载2010年1月11日《天津老年时报》,作者刘万江是本人同事、文友,评剧史专家,著有《驰骋评苑七十年》(记述即筱俊亭一生)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