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口人抖空竹
(2010-05-29 15:17: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桑梓纪闻 |
抖空竹
侯福志
空竹,民间俗称“风葫芦”、“闷葫芦”。北方人把抖空竹叫“走嗡子”,南方人则称之为“扯铃”。 “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清光绪年间李虹若在《朝市从载》一书对抖空竹景象做了这样描述。其实,早在东汉以前,抖空竹这项技艺就流行了。三国时期的曹植还曾做过一首《空竹赋》。《水浒传》的第110回,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就看见有人在抖空竹,当时的人们称空竹为“敲”。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武清西南部的六道口一带,就出现了抖空竹的活动,成为当地民间行香走会的一道受欢迎的节目。每至腊月,街头巷尾,人流如织,“嗡…嗡…”的空竹声时高时低,时隐时现,仿佛是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年又到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应该歇歇了。 六道口村曾经出现了一位专门制作空竹的艺人,他就是名闻海内的屈文台。屈文台,又名定生、问梅吟社、白云山人。1857年生于六道口村。他自幼喜好武术,爱玩空竹。13岁起,就会制作空竹,并且将空竹抖得娴熟。民国初年,屈文台举家来到天津,在天后宫山门外的“张仙阁”旁开设了“修竹斋”,专售空竹。他采用“刘海戏金蟾”的图案作为商标。故其制作的空竹被称为“刘海风葫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海风葫芦曾名噪一时。据资料介绍,刘海风葫芦选材考究,它以檀木为轴,风轮外围刻槽,用苎麻鱼鳔缠绕,做工精细,坚固耐摔,因此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声眼”位置安排准确,内部竹哨深浅适度,声音响亮。分为“双轴”和“单轴”两种,双轴的有6响到38响,单轴的有3响到28响。响越多,声音就越高,越好听。每逢春节前后,屈文台还在天后宫大殿前的月台下临时设摊售卖,摊案上方书有“刘海风葫芦天下驰名”9个大字。中间悬挂屈文台本人像片,两侧上角各挂着两个黑色大风葫芦做幌子,案上、地下和圆笼内放置成品。每逢卖货时他要亲自解说,并传授各种抖法,将风葫芦抖得山响,还不断向天空连续抛掷,出售时还代顾客挑选试抖,深受顾客欢迎。一时非常畅销,还曾被运售国外。吴桥杂技团添设的抖风葫芦节目,就是由屈文台提供的“刘海风葫芦”。“刘海风葫芦”与天津“泥人张”、“风筝魏”等一起构成了天津著名的特色民间工艺品。1938年,屈文台去世,其子屈绍先、孙屈德武继承祖业,继续制售“刘海风葫芦”。 抖空竹是一种全身性技巧运动。上肢要提、拉、盘、抖,下肢要跳、绕、落、蹬。腰部要扭、随,头部要俯仰、转动,眼睛要瞄准、追看。因此,很早就被杂技艺人王雨田搬上了杂耍舞台,节目就叫“抖空竹”。值得一提的是,六道口人不仅创制了驰名中外的“刘海风葫芦”,而且把抖空竹这项杂技艺术推向了国外。清光绪八年(1882年),六道口的民间艺人刘锦堂创编了多种抖空竹的技巧花样。据说,他抖空竹的技巧有许多种,如鹞子翻身、金鸡上架、正钓鱼、反钓鱼、大撒把等。他曾被请到欧洲和美洲进行表演,历时一年有余。归国后在本村设立空竹练功房收徒传艺。他的高徒刘君恒等也曾赴欧美及亚洲的泰国、缅甸、印尼等国演出。另据《天津文化艺术志》载,新中国成立后,武清县的抖空竹专业演员刘家武、于志良、曹学敏等都成为天津杂技团的骨干力量。刘家武9岁在家乡六道口拜师刘君有名下,除练出了较全面的抖空竹的机智灵敏、腾越弹跳等技巧,还掌握了腰、腿、跟头等杂技基本功。由此,他创演了许多抖空竹的新技巧,如脱线转体720°,抛高连续三次跳线接,以及“三打一”的传递等群体表演;抖大盖的表演创演了左右扑蝴蝶、大背剑转720°等,为丰富和发展抖空竹技艺做出了贡献。 2007年5月,在天津举办的首届“空竹联谊会”上,“刘海风葫芦”第四代传人屈彦晖赶到现场。当场亮出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一对巨大的空竹。这两只风葫芦是由屈文台精心制作的,高55厘米,直径35厘米,中间的铜轴直径就达4厘米,重量达到10千克左右,原是放在老店作招牌用的。为了向观众展示“传家宝”的魅力,屈彦晖当场解下腰带,缠住空竹慢慢地抖起,他的同伴也找来一条粗绳抖起另一个巨大空竹。随着“嗡嗡嗡”低沉的哨响,全场响起阵阵掌声。 (作者:武清籍·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原载2008年8月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