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清洁能源--"可燃冰"
(2010-05-28 13:1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质遗产 |
新型清洁能源--"可燃冰"
所谓“可燃冰”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它是指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气体(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与水分子组成的~种呈冰态的固体物质。
作为~种新型的能源矿产“可燃冰”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能量密度高。每1立方方米的固体水合物可释放160立方米左右的甲烷气体,其能量密度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2、杂质少、无污染。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和杂质,是一新型的清洁能源。3、形成条件复杂。需要低温(小于10c)、高压(大干100个大气压)等环境条件。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陆地上的永久冻土层。另一种是水深大于300-500米的海底之下,0-1500米之间的孔隙地层。4、分布广、资源丰富。科学家评价结果表明,仅海底区域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4。“可燃冰”的总资源为1
8-2 1 10
1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上油气和煤炭资源总量的2倍。5、矿层厚、规模大。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60处。矿层最厚可达数百米。单个矿田面积可达数万亿立方米。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可比拟的。
人类最早发现“可燃冰”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但直到近年,才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重视。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可燃冰”的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在白令海和西伯利亚永冻层发现了具有工业意义的矿藏和矿点。90年代,美国在大西洋布莱克海进行深海钻探,固定3000平方公里面积的“可燃冰”,计算储量180亿吨(相当量)。日本经过调查,在其东海槽发现了4块“可燃冰”分布区,并计划2010年前实现商业开发。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南海北部进行油气普查时,曾发现了成矿显示。90年代中期又进行了专门的地质调查,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展示出良好的资源前景。
据科学家推算,世界上油气资源只能维持40-50年,中国的油气资源也仅够100年的消耗,有关的世界组织据此曾经警告,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并不得不面对能源短缺带来的严重后果。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对于即将走进能源冬天的人类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侯福志}《摘自今晚报.副刊》200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