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清人御河轩主
武清人御河轩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2
  • 关注人气:3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孟扬与午报社

(2010-05-28 08:04: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旧报钩沉
刘孟扬与午报社

侯福志

  笔者手头有两张民国时期的天津老报纸,一张是1931年3月出版的《天津午报》,另一张为1930年7月出版的《白话晨报》。这两张报纸出自一家名为“午报社”的报馆,并且均由刘孟扬一手在天津创办,令人对这位天津报界名人肃然起敬。

  据《天津近代史人物录》一书记载,刘孟扬,字伯年,回族,清末秀才,天津著名社会活动家刘清扬的大哥。曾任直隶稽征局局长,天津警察厅工巡捐务处处长、督察长,天津市自治监理处处长、天津市政府市政传习所讲师、天津市贫民救济院院长等职务。早在上世纪初,刘孟扬便应英敛之聘请,主持《大公报》笔政,因抨击袁世凯而被捕。1905年后,他先后创办了《商报》、《民兴报》、《群益报》,民国初年,创办了午报社。

  查阅马艺先生主编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一书得知,午报社,初创时设在南市东兴大街,后迁至金汤大马路(建国道与今胜利路交口处)。报社经理由白幼卿担任,另一著名报人董秋圃任总编辑,编辑部则由刘孟扬的侄子刘钟望负责。午报社是民国初期由津门著名报人刘孟扬在天津创办的最早的一个综合性报馆,它集晨报、午报、晚报和画报为一体,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另据王孑民《回忆天津<晨、午、晚报>》一文,刘孟扬最先创办的是《白话晚报》,之所以用“白话”二字,是因为白话浅显、通俗,接近口语,因之,易为普通读者(当时识字者不多)所接受。自1912年4月开始发行。同年10月,又创办了《白话晨报》。4年后的1916年,《白话午报》出刊,从此,形成了晨、午、晚报并存的格局。到了上世纪30年代前后,由于白话已为多数报纸所采用,故上述三报陆续更名为《天津晨报》、《天津午报》、《天津晚报》。

  《午报》、《晚报》、《晨报》均为4开小报,其中《午报》每天2张,其余两报为1张。设有要闻、本市新闻、游艺等专版。《午报》每星期二还增出1张《星期二画报》,由著名漫画家高龙生主编,设有“时事投影”等栏目,刊载天津名画家和书法家的作品。3份报纸各有一个小社论栏目,名称分别为“晨钟”、“午炮”、“暮鼓”,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予抨击,使用近于口语色彩的白话,因此赢得了市民的欢迎。

  上述三报还以副刊见长,设有“家常便饭”、“歌场舞榭”、“小游艺园”、“余兴”、“茶花”等文艺、戏剧栏目。此外,它还以刊登天津当时发生的社会新闻为素材的通俗小说见长,如《南皮双烈女》、《杨三姐告状》等。上世纪30年代,报纸连载小说由名家执笔,并且以描写天津地方混混儿生活的内容为主,如戴愚庵的《沽上英雄谱》、《秋雨消魂录》,李燃犀的《危机四伏》、《同室操戈》、《粉红色的三不管》。另有穆向葵的侠义小说《忠义图》,紫绶的武侠小说《云中燕》,曹久青的世情小说《烈女苦缘》等,适应了普通百姓的口味,从而使这些报纸不仅在市区,而且河北省的农村也非常畅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多数报纸一样,午报社的《晚报》、《午报》停刊。《晨报》则由编辑部继续接办,一直到1939年停刊。抗日战争结束后,刘钟望有意恢复午报社的各报,因资金不济,故只恢复出版《星期二画报》,由刘孟扬的哥哥刘铁庵主持。该报为长条形画报,每周1册,不到一年即自行停刊。从此,具有30多年历史并有着深刻影响的午报社退出了历史舞台。原载2009年9月2日《天津老年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