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西与“蓟县剖面”
(2010-05-27 13:26:42)
|
|
高振西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1907年7月生于河南荥阳,祖父曾中秀才,父亲也是一位教师。高振西小时在家乡读私塾,1917年到县城上小学,1920年进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读书。192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一年之后又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7年转入本科地质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地质系助教。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解放后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等职,1980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12月逝世。
高振西是“蓟县剖面”(今已被辟为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发现者。1931年6月,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为“推广北平附近调查工作起见”,同时亦为“培养人才、教导后学”,决定在暑假期间,组织并资助地质专业的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考察。当时有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校的地质系学生高振西、潘钟祥、陈恺、赵金科、熊永先、高平、李连捷等7人参加。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谢季华、曾世英、王云青等3位专家,受所长翁文灏的委托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技术指导。
这一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7月6日至7月26日共20天,由潘钟祥等人对盘山一带进行地质测量;第二阶段,7月27日至9月3日,分成3组,分别对玉田、平谷和蓟县三个区域进行地质调查。其中,高振西、高平、熊永先3人为一组,利用近40天的时间,对以蓟县为中心,包括蓟县、兴隆、遵化3县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层、地质构造和火成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测量,发现了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寒武纪地层之下与古老变质岩之间的一大套浅变质或未变质的沉积岩层。他们越过长城继续向北追索至热河省兴隆县(现属河北省),他们在路线地质图上根据岩层产状绘制剖面图时,发现这套岩层厚度竟然逾万米,当时命名为北部震旦系地层,即后来的“蓟县剖面”。回京后,高振西撰写了《河北省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原件今在天津城建档案馆保存),这份报告既是一份实习报告,亦是天津的第一份真正意义的地质报告。该报告文字为手写,约8千多字,对蓟县山区的太古界、震旦系(即今天所言中上元古界)、寒武系等沉积地层,以及火成岩侵入体、断层构造进行了描述,特别是对其首先发现的震旦系地层进行了初步划分,建立了“三群十组”的地层层序,为使“蓟县剖面”最终成为我国的标准剖面,指导冀东地区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报告对蓟县及周围地区的古地理、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沉积式铁矿等矿产。还新命名了蓟县聚环藻(即著名的蓟县叠层石)。文字之外,另附一张1/5000比例尺的蓟县地层剖面图,这是天津市目前已知的第一张地质剖面图,这一技术成果,至今还为地质学工作所引用,并成为不可多得的范本。
1934年,在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鼓励下,高振西在中国地质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这一发现。同年,高振西与熊永先、高平又联名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并在文末列出了叠层石化石图版。自此以后,高振西等所创立的“蓟县剖面”成为中国中、上元古界的重要典型剖面。1985年10月2日,“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碑揭幕仪式在蓟县北部的常州沟村举行,作为“蓟县剖面”的主要发现者的高振西教授在阔别50余年后,重又踏上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并在起点处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介绍了“蓟县剖面”的发现过程,这一精彩瞬间被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中国地学界的一段佳话。2007年11月9日《天津老年时报》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