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
发布时间:2010-04-05 10:25
来自: 今晚报
2009 年 6 月 4 日 星期四
日知录
箬翁是戴愚庵的笔名
侯福志
1922年12月7日、13日,天津《大公报》“剧谈”栏目,刊发署名“箬翁”的文章《半班戏话》、《半班戏话(二)》。该文被公认为评剧史上所发现的最早对这个剧种进行系统评介的文章,也是第一篇系统介绍天津评剧演化史的重要文献。文章共分前后两部分,约3200字。从评剧的内容渊流、早期形态、艺术特点、女伶的产生、评剧的演出限制等多个侧面,全面系统介绍了评剧(当时因角色不全故称半班戏,后来因谐音演变为蹦蹦戏)自庚子年(1900年)以来在天津的发展史。
迄今为止,评剧史专著在提及上述文章作者时,只提及箬翁先生。但对于这个“箬翁”先生到底是谁并无下文。笔者曾长期研究,也无结果。但近日笔者意外发现一则史料,揭开了上述历史悬案。原来,箬翁就是赫赫有名的戴愚庵先生。据1927年11月15日《东方时报》副刊《东方朔》的一则由该刊主编鹿鸣先生题为《邮政局》的启事:“箬翁先生:闻听人言,先生便是戴愚庵先生的化名。所以两笔账(稿酬)算在一起……”
戴愚庵祖籍浙江,原名锡庚,字渔清,笔名有愚庵、箬翁、娱园、娱园老人等。另据吴云心《重刊<沽水旧闻>序》(详见《吴云心文集》)一文介绍,戴愚庵曾长期担任天津城内草厂庵小学的校长,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就曾向天津《东方时报》副刊投稿,并应副刊主编吴秋尘的约请,撰写以清末天津下层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笔者收藏的数十张《东方时报》副刊《东方朔》中,曾发现《劫灰艳屑》、《如此津门》等连载小说,可作为吴云心先生上述结论的佐证。三十年初,戴愚庵在《益世报晚刊》发表了著名的以“混混儿”为题材的小说《沽上英雄谱》,《益世报》为他出了单行本。另一本以天津掌故为内容的笔记体著作《沽水旧闻》也由《益世报》连载,并结集出版。
作为天津著名的文化学者,戴愚庵在天津地域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人知,但其在评剧史研究中的地位则被长期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前述史料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对戴愚庵多方面成就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天津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深入挖掘天津的文化史料十分必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