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莲因与《小说日报》

(2010-05-27 12:40: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刘云若专区
沽上缘
杨莲因与《小说日报》

侯福志

杨莲因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作家,曾在老报人刘孟扬任社长的《小说日报》担任编辑。因为杨莲因年纪很轻,“脸子玩艺儿都很漂亮”,故很受刘孟扬器重。后来,上了年纪的刘孟扬极愿“退身休养”,所以,便顺理成章地将《群益报》连同《小说日报》一起让与了杨莲因。担任社长的杨莲因,借助《群益报》、《小说日报》的平台,成为民国时期天津报界的名人。

《小说日报》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初,曾经是一份独立发行的报纸。但因资金问题于1924年终刊。当时,由于直系、奉系军阀连年混战,天津街头每日夜晚均要实行宵禁,使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种你争我夺、民不聊生的局面持续几年,故老百姓由“骇”生“愁”,由“愁”生“急”,由“急”生“气”,因“气”而致“胸结不开,消化不良”。为了解除老百姓的困苦,刘孟扬决心开办一种能够“开胃化痰”的小报,以便让老百姓“开心解闷”。于是,借助《群益报》的财势,1926年11月20日,以幽默、滑稽为特点的《小说日报》以《群益报》附张的身份复刊,每期8开4个版面,“每日随《群益报》附送不另取费”。报馆设在法租界忠信里31号(今河南路忠贤里)。

杨莲因一方面对《小说日报》的版面进行了调整,除保留了以滑稽见长的杂文专版《屁之素》外,还增加了小说评论等内容,另外,还开展了小说征集活动,使《小说日报》每天刊登的小说总量达到五六篇之多(其中长篇小说连载保持在两篇)。杨莲因还亲自撰写长篇哀情小说《还珠记》,这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我”与大家闺秀红珠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以哀情为纬,以伦理为经”,以生动、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生动的都市爱情生活画卷,读之令人心酸,叫人感动,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杨莲因与天津的另一位著名报人、小说家刘云若曾有着不寻常的关系。这在刘云若1947年出版的《白河月》这部长篇小说的自序中可以得到佐证。按照刘云若自己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后,同学杨莲因曾对刘云若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到了这个时候,你还忍心写《春水红霞》那种东西吗?”然而,刘云若迫于生计,仍然写了很多“风花雪月”之类无聊作品。但每当想起杨莲因的话,“好像每个字都刺在我的心,所以最后几部作品,都是半途而废,近二年完全与写作无缘”。因为有了杨莲因的影响,所以,在痛定思痛之后,刘云若决心抒发“几年蕴蓄的抱负”,改变从侧面讽刺的做法,而是“积极地领导,纠正社会,推动青年”,在这个背景下,一部以反映沦陷区热血青年生活经历为内容的“纪痛的野史”——《白河月》在刘云若的笔下诞生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期,刘云若小说内容和风格的改变,是因为有了杨莲因的影响,这在天津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2010年1月18日《天津老年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