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别具洞天-----西游记之九
(2023-08-27 21:55:25)
标签:
旅游 |
分类: 人生感悟 |
旅程途中,地坑院,是最后的景点。它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罗山深山区。车子一路盘山而上,沿途是不知名的草木,葳蕤丛生。路上车辆不多,可见这是一个很小众的景区,不开发宣传,也许就永远是世外桃源吧。
进入景区,导图指引,开启探寻之旅。这实际就是窑洞,地坑院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运而生的,过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差,建造房屋也很原始,在荒地上凭力气挖个坑院居住,虽然费力大,耗时长,但几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程材料,成本低。
对于这种下沉式的建筑,是建筑史上的逆向思维,体现的是当地居民的智慧,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适于凿挖窑洞,坚固耐用,且抗压、抗震、抗碱。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看,它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院与普遍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在黄土层中挖出的居住空间。这种建筑形式从现代绿色生态建筑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生态建筑”。
院窑为圆拱形,坚固耐压,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冬季窑内温度不会低于摄氏l0度左右,夏天也在20度左右,既使中午也要盖上被子休息,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适宜人居住。几家人杂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共用一眼水井,合用一处茅厕,同甘共苦,充满温情,构成一个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如今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虽然没有建筑师,但这种建筑非常的科学。仔细探究,院落的布置,设计,都是劳动人的智慧,遵从当地人文的传统文化,风俗、信仰等,建造十分讲究。
今天的二十一个院落,每个院落均被打造成不同主题的“展馆”,失去了居住和生活的功能,但依旧有既有历史痕迹又有现实状态的场景。这样的建筑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空洞的,有人在打理,也有生活充盈着它,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循环往复,既有定格与凝滞,也有持续与发展,那些手工艺品还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人文元素。
在各个院落中穿行,不同主题的当地民俗民风展现出来,可见景区的用心,但不同的人感触不一,见过的景,开阔的是个人思维,匆匆而过的事物,信息的取舍不同。具有沧桑感的窑洞,在今日现代化的布置和点缀中,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游完出洞,登高俯瞰,瞬间一览天下,一个方形洞镶嵌的大地上,只见院院里翘头的树冠,是一户户的“地标”。那是世外桃源,只是时代的车轮,将其带到了世人面前。瞻望它的变迁,成为当地文化的星星点点,用它的光追随着人类发展的变迁。
走出景区,当地的小商人,患上旅游的通病,就是经济元素浓了点,朴素中有了些许商业市侩,给留存的古老符号,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号。一切都在变化,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愿地坑院,能被更多人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