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爱的雨露,向阳而生(家校共育)
(2022-03-18 20:51: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乐园 |
沐浴爱的雨露,向阳而生
命运虽不幸,但人间有真情;境遇虽多桀
每天午餐时间,在汶南二中教师餐厅里,总会遇到一位孱弱的小姑娘。与老师们一起就餐的她,褪去了昔日的忧郁,比以往阳光多了。她就是汶南二中七年级四班的付同学。时光追溯到去年新生入学之际。躲在楼道里不肯参与军训的她,孤僻,冷漠,些许的惊恐和防备,让人不免心疼和好奇,这样的孩子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之后了解得知,这些外在的显性特征来源她的家庭。家境贫寒,母亲多病,建档立卡户。生活的负重和过多的不幸,赋予了她过多的忧郁,少了笑靥没了活泼, 多了封闭,没了交流。
然而,来到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对于每个孩子的关注,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开学两天,她就不来上学了,班主任杨老师亲自跑到她家里去了解情况。眼前的情景,让铮铮铁汉的杨老师心有戚戚焉。同情和怜悯之情占据内心。其父在外打工,其母重病卧床,年迈的姥姥在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纤瘦的她,躲在屋檐下,萎缩着不敢照面,就是这样的一副情景。让与杨老师搭档的科任老师们,达成了爱的联盟,给予爱和奉献爱,就约定成形,关爱迅速扩散起来。再次走到了所有老师的面前的她,也在爱的包围有了存在感。老师们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间,都会给以她最亲切的问候和最暖心的问候;同学们也渐渐与害羞的她打招呼、玩耍。她也敢于回应各方面的目光,课间与同学和谐达成一片,不再紧缩眉头,苦脸呈现。
全网覆盖的学校“大走访”活动开始了,家家必到,付同学自是牵动心扉的一个,似乎她的家也成为我们典型的反思生活的原始场景。科任教师们在家访中,亲临孩子的生长环境,与其父母面对面沟通,无论从环境还是人文,都是获得一手教育材料的途径。如此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更有利于教师对孩子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同时,教师与家长的贴心交谈,拉近彼此的距离,因为孩子结的情缘深厚,共同期待孩子美好的愿景,成为最佳的同盟。只可惜这些关于家访的期待效能,对于付同学来讲都成镜中花水中月,切实的空中楼阁了。
时光拉长了孩子的身影,似乎也从没有放过这个苦命的孩子。疫情期间,其母因病而逝,曾用肿胀的双手抚慰孩子成长的她,再也给不了孩子母爱的温暖。再去其家,家徒四壁的院子,更是少了人间温情,那个最疼爱她而又无力给予她好的生存环境的母亲走了,为了还医药的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难兼顾亲情的依恋,孩子只有依偎在姥姥身边,顽强而形单影只的成长。俗话说,屋漏偏遇连阴雨,在姥姥负责接送她上学的途中,骑三轮车的姥姥因摔倒而骨折,祸不单行的她,再次陷入无助。她的情况和境遇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本着特事特办,向善向好的原则,学校不仅免费为她提供午餐,韩尚鹏校长还多次与校车公司沟通,为其免费乘坐而忙碌奔走。级部傅立新主任在教师会议上多次强调,多一些关爱和关注,新组合后的班主任姚军老师更是将放在心上,用慈爱和仁厚关切着她的成长,生活中问寒问暖,学习上帮助辅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人生的风雨来了,而身边的老师们领导们,从未忽视她的成长和她的需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为她伸出援助之手,助一臂之力。现在的她,眼里有了欢悦的光泽,能大方与同学交流,碰到老师能会心一笑了,这才是花季年龄的孩子应该拥有的样子,没有惊悚,只有安心,没有怯懦,只有面对。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特别是是那些失去爱的小孩子,更需要别人的温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在培育孩子的路上,教师之爱是一种莫大的加持和助力。关爱心灵的成长,让幼小的灵魂嗅到世界传出的花香,从而馥郁自己的高尚。尤其是对于女孩来讲,这更重要。凝师德 、聚师魂的时代楷模张桂梅,十二年来,带领学校奋力前行,让一千八百多名山区贫困女孩圆梦大学、改变命运,用知识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她说教育好一个女孩,能够影响三代人。这样的教育无疑是高效长远的。扶贫先扶志,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讲,所有的物质馈赠远远不及,给她拼搏的力量和上进的精神,授之以渔而非鱼。命运的精彩在自己拼搏和努力里。现实中的张老师,既是女生的偶像也是我们教师的高标,同行中有这样的榜样,我们自豪我们欣慰,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变成一团火、一盏灯、一颗星,燃烧着、闪烁着、散发出爱的光芒,去慰藉需要爱和光的孩子们。女生们也应该学习她能吃苦不怕难的毅力,让生命的价值在社会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
爱在行走间延伸,爱在互动中温情。家访之路,走向孩子们的世界,也会走进孩子的内心,那份感触是真切的存在,懂了,才会笑靥如花,每个人只有敢于面对真实,准确定位自己的现实,才会给自己的梦想插上强有力的翅膀,奔跑在追梦的路上。每一天都开启新的征程,启程中有老师和同伴相随,愿付同学的的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期待世间美好与她环环相扣,与她息息相连……202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