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诗韵别有味
心弦是极为敏锐的,哪怕微微一颤,也会发出叠韵的旋律,何况,面对‘别离’?它一定奏出最强音,让心灵汩汩外溢出那份独有的情愫,各种滋味,在咂摸间,体悟它的各种美妙。
诗仙李白,生性飘逸,一生游历所遇之人纷多,所别之事常有,对于‘别离’,洋洋洒洒,诗句自横。在《送陆判官往琵琶峡》中感叹“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时是归期。”《沙丘城寄杜甫》诗云“我来竟何呈?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李于杜之情,岂谓不见一句耶?杜甫与李白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腥腥相惜的情谊。《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悲落日,行者无定居者难忘也。而挥手就道,不复能留,唯斑马之声而已。黯然销魂之思,见于言外。“杨华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友人王昌龄遭遇的深刻忧虑,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既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写出了送别时的心潮起伏。
李商隐留下千古佳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唯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作为一份期盼。刘禹锡也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念念向生!常建的“花映垂杨汉水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张渭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像边洲,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春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俞彦有诗云:“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也许别尽之时,只有心知道。当别离触及心灵,才会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才有杜牧“蜡烛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当天明”的忧伤;才有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的焦灼;才有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念念情怀;更能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不难读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难得的是理性地苏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份理性地情感,少了王实甫的“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楚楚的悲。
在古人林林总总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别离”特有的伤韵,古诗人在诗中,将画,情,史,事,魂溶于一体,寥寥数字,就传出自己全部的信息。语言的雄浑博大,气势磅礴之式,足以令人迷醉。仅就别离,现代诗人丁玲这样形容你“诗人都会歌颂您,您会使诗情更加深重,诗意更加隽美,诗人用放异彩;您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篇。”的确是用诗吟诗,正是这一首首永不退色的诗篇,一句句扣人心弦的哲语,吟诵着无数人类相通的情怀,因为人间情为永恒的主题,故从古至今,我们在感动里翻涌着共同的情丝,她特有的美丽,在人类精神家园里璀璨夺目,情感的融通,更易于我们跨越时代,去感悟它的本真。
“玫瑰花,当她的花时尽了,用落红为她的所爱铺成锦床,对你的思念也如此,待你远行了,爱情就枕着思念进入梦乡。”这是雪莱对别离最深切的理解,将相惜相别如此完美的相容统一,是怎样的一份睿智?他没有汪国真的那份伤感“相识,总是那么美丽;分别总是优雅不起;你的身影,是一只赶不走的黄雀,最想忘却的是最深的记忆。”人生中,有各种各样的别离,但无论与谁而别,都是因情“字”而心伤,心乱,心困,心灼。
我想古今中外,由于情感的相同,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诗人的笔下,千姿百态,因为文字背后是一样的心灵。读其性格,读其特色,走进诗人们的心灵,体会文字赋予“别离”的魅力与精彩,无论凄婉、忧伤、落魄、失意还是冷静、绝望与不舍,都是灵魂的真切自白,是心灵的梦呓,是情感的释放,是心弦最自由地弹唱。我们在领悟中完成与诗人最完美的共鸣,赏析“别离”那份别有的滋味。2013.01.09
http://photo.sohu.com/2003/12/03/08/Img21638087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