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拔草——一节劳动教育课

(2011-10-17 15:10:37)
标签:

俄国

劳动教育

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瓜干

分类: 教育乐园

拔草——一节劳动教育课

 

梁金丽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了。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缺少了这样重要的一课。如今大家反复批判说教,就是因为它缺少了实践,缺少自身的体验。那么劳动,就是最好的体验教育。学校开设的劳技课,在大家聚集“分数”时,黯然失色;家庭劳动教育,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归为零。面对系统工程的教育,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感伤什么?又在期待什么?

    新学期伊始,学校因实际情况,开展“全体师生”一起劳动,动手“修剪”我们的校园活动,清除杂草,还原“草场”为“操场”,于是校园里呈现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作为教育的执行者,适时的抓住这次机会,“引导”学生对“劳动”有全面的认识,既而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同样的敬重,是一次良机。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么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面对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表率的作用以及“身教胜于言教”是最好的写照,因此我率先“舞动”起工具,朝向那一簇簇疯长的杂草。各组的组长也协同组员在各自的领域摽劲儿干着。人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全校教师分在不同的班级,与学生们共同前进,气势很是不一般。相信教师们的人格魅力是学生们心中潜在的力量,一直在鼓励着他们战胜炎热和劳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缄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也许是这场景,触动了尘封的记忆,翻飞起小时候的劳动经历——小学时,每每秋收之后(多数是收完地瓜干之后),学校总会布置“勤工俭学”,让学生们去地里复收。并且每人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每人交20斤瓜干。在这种使命的驱使下,学生们在放学后,或在周末,多是三五一伙结队去田地里劳动。或捡拾农民落在地里的瓜干,或翻土去寻找地下的“地瓜”。总之,累着,但想着接近自己的胜利,盘点着自己的收成,心里还是美美的。记得有一次,临近上交劳动果实的日子,我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可把我急坏了。母亲就慷慨援助,将家里的瓜干,给我补上。当我带到学校上交时,被火眼金睛的班主任识破了真相,我羞涩不语。他说,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关系,但不要作假,那样就不好了。那之后我懂得了真诚是赢得尊重的关键,懂得一切要靠个人的努力去完成,才是自己的光荣。

    那些日子走远了,而儿时的“劳动”似乎让我更多地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体力劳动虽不卑贱,但劳累是很显然的。渐渐的在自己“脑力劳动”——学习上,更加用工,因为我知道,不论做什么,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绝不是以一句空话。

    如今的“拔草”劳动,让我与孩子们再次体验“体力劳动”的辛苦,有的手指扎破了,有的磨起了水泡,汗流浃背,炎热难耐,腰酸腿痛……,但终究是克服一切,完成任务,欣喜之甘,胜过劳动之苦,心是雀跃的,耳边曾经飘过的不和谐的声音“真是太累了”,“还不如上课”,“好倒霉”等等,都被完成任务后的欣喜淹没了。是呀,目前,这样的劳动,对于在家中“不拿一针一线”的孩子们来讲,劳动教育已经严重缺失。今天,在学校,为他们个人成长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我在工具的安排上,不考虑家远家近,一律人手一把工具,保证了在劳动中足够的力量,维护了人人平等;而在学生们借工具中,他们学会了合作,收获了友谊;在共同劳动中,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每一个个体,都是赢得胜利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懂得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师生说笑着一起劳作,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想一想这些收获,潜在的德育教育就渗透在每一个人心里,相信在体验中,学生们一定会领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一定也如此,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也许是因为教育,在不经意间,变得有些胆小,变得“不担事”,在学生安全压倒一切的当下,“劳动教育”更是“凤毛麟角”。当谁也不去惹是非的想法侵占教育者的头脑,“劳动教育”就仅仅是说说而已,做做样子,不再付诸真正的实践。岂不知,这在个体教育中留下的空白,会带来很多的遗憾,毕竟它是促使心智成熟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愿我们的教育有一天能驱散一切的阴霾,摆脱一切的束缚,还原教育本真的面目,让受教者——学生,人格发展更健全,个体体验更丰富!

                                                                        于2011.09.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