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渔戏曲理论中的结构观、词采观分析

(2016-02-28 09:26:25)
标签:

李良智原创

感悟

文化

读书

李渔戏曲理论中的结构观、词采观分析

李良智

 在清初戏曲界,以其理论批评和作品为人所熟知,并有广泛影响的,首推李渔。李渔(1611-1679,清代著名戏曲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家设有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其戏曲著作有《比目鱼》、《风筝误》等,合称《笠翁十种曲》。在创作上,李渔多写才子佳人故事,追求离奇的情节,并间有庸俗的描写。但由于他从事戏曲创作的实践,对其规侓有一定的体验,加之对历史上的戏曲有较深的研究,所以在戏曲创作的一些具体论述中,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

他的曲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闲情偶记》是李渔写的一部杂著。他涉及戏曲、饮食、营造、园艺等诸多方面,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戏曲理论。他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为系统的戏曲论著,在戏曲理论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李渔的戏曲理论,按戏曲这种综合艺术的特点,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在词曲部里,他按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侓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顺序进行论述,形成相当完整的戏曲文学创作理论。

李渔认为,结构是戏曲的第一要素,词采、音侓都是为它服务的。而元明以来的曲论,大多从音律入手,首推结构是李渔的独创。《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总要。李渔所说的结构,包括作品的主题和人物事件的安排这两部分。

在论述结构的篇章里,《立主脑》、《审虚实》、《密针线》等节占着突出的地位。他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所谓“立主脑”,即确立作品的主题。他强调作品的主题要明确,而主题又是通过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得以表现的, 因此,戏曲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也必须突出。在《密针线》里,李渔提出戏曲的人物事件布置要严密,“编戏犹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要求作者善于驾驭戏曲的题材,做到既能放的开,又能收得拢。他还要求事件的发展合乎剧情的逻辑,情节要完整,不能顾此失彼,露出破绽。“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在《审虚实》中,他提出戏曲创作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只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可以虚构。“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此外,他还说:“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这已经触及了典型化的问题。

李渔认为,一本戏曲演出的效果好坏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首先在于剧本;而剧本成败的关键,则又取决于结构。为什么这样说呢?李渔认为,结构之重要,“如同造物之赋形”,“形”成实附,内容的表达才有所凭依,它直接关系到戏曲的主题思想能否贯彻全剧的始终,戏曲中的人物性格能否得以有机的、连贯的发展,其情节的推进是否符合情理和逻辑。那么,如何谋划结构呢?李渔认为在下笔之前,要“先为制定全形”,就象工师造屋那样,对结构安排必做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待“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否则,即使在音律等方面“惨淡经营,用心良苦”,也难以取得全局的成功。

李渔对戏曲词采的要求是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和忌填塞。他说:“文章做与读书人看,顾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从戏曲欣赏的对象出发,提出了戏曲词采的雅俗共赏原则。但贵显浅,并不是一味粗俗,他认为戏曲的词采应根据脚色、性格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李渔还批评了当时一些戏曲的词采缺少机趣、流于浮泛而多填塞的流弊,针贬了戏曲界的不良倾向。此外,在评论音侓、宾白、科诨等方面,他也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戒浮泛》是李渔的词采四论中的一论。它集中阐发了戏曲的词采与脚色人物的关系。李渔力主戏曲语言的显浅化,但是他指出“贵显浅”并非要作者“一味先浅,而不知分别”。他认为:“极粗极俗之词,未尝不入填词,但亦从脚色起见’’,戏曲词采首先要从脚色出发,服从于行当的需要。他说,在花面口中,词采“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而生、旦出言,“当有俊雅舂容之度”。戏曲中,不同的脚色,实际上是不同人物性格、地位、身份、教养和风度的类型化,标志着各类人物的社会特征和精神面貌。李渔强调不同的脚色应有不同的词采,实际上就是倡导戏曲语言的个性化。如果像元曲那样“多混用之”,千人一腔,在李渔看来,势必模糊人物的个性特征,损坏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李渔还指出,词采的粗俗与新雅并非决然不变,他说,有时“极粗极俗之语,止更一二字,或增减一二字,便成绝新绝雅之文者。”这无异是说,新雅的词采恰恰脱胎于粗俗,关键在于作者的提炼与加工。

李渔认为戏曲的词采必须以情通景,情景交融。戏曲创作“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因为“情自中生,景有外得”。所以,他说:“二者难易之分,判如霄壤。”但是,戏曲人物唱白的景,已不是自然形态的景。他指出,在《琵琶记.赏月》中“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由于性格的差异、感情的变化,不同的人面对这同样的景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在李渔看来,作为写景的词采,必须体现人物的行格特征,足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否则,景物写得“有十分佳处,只好算五分”。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景物,作者怎样选择和描写呢?李渔认为,关键在于“只求本人生发,”从作者的真情实感出发,做到以情统景,情景交融。

李渔戏曲理论的结构观、词采观是其戏曲理论中的一部分,他对戏曲的主脑、创新、虚实、人物形象、宾白、鉴赏批评都有所论述,李渔的戏曲理论系统、完备,辩证深刻,因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