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国风·齐风》之后的齐鲁民间歌谣采风之“大成者”(原创)

(2016-01-04 09:21:59)
标签:

李良智

文化

读书

《诗经·国风·齐风》之后的齐鲁民间歌谣采风之“大成者”

——读墨峰子《齐韵》《鲁风》《乡音》

/李良智

报社的一个朋友,知道我痴于书,送我厚厚的一大摞。大喜。

书的作者都是一个人,叫墨峰子,原名马守业。他是青州市一个退休的乡镇文化站站长。退而不休,行有余力,似乎是更忙了,采诗,写诗,赏石,书法,弹唱,几年时间,卓而有成。特别是耗时几十载整理而成的三部齐鲁民间歌谣说唱集《齐韵》《鲁风》《乡音》,影响颇大。正如青梅煮酒论英雄前曹操笑对刘玄德说的那句话:“在家做得好大事。”

这确实是一件“大事”。 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十年来,墨峰子在齐鲁大地上,奔走和记录,整理和撰写,将齐鲁大地的民间歌谣、民间说唱,数百万字收入“囊”中,写成上百个笔记本,批阅几十载,增删几十次,终成《齐韵》《鲁风》《乡音》三大卷,总计100多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让“诗三百”之“齐风”又有了续篇。

《国风》是当时各地的歌谣,地域不同,运用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触及的风土物产等也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三部书的收录方法,和此相同。《诗经》是诗三百,这里却是诗三千。仅仅山东齐鲁大地的歌谣,收集数量已达十倍。因而,更详尽,更周全,是一部齐鲁民间歌谣与说唱词大全,是“大成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所以流传到现在,原因之一,就是那种现场感、鲜活气,或者叫生命力,那是活生生的百姓的语言,是百姓的日常吟唱,这是不死的文学,流传了两千五百年,再下去两千五百年,必定还是照样。这种民间歌谣,没有文人的那种雕琢感,没有经文人寻章摘句之后的那种诘屈聱牙。文人的文字,往往各领风骚数年以后,速朽于典册中,让身与名灭,而这种民间的吟唱,却往往独有穿越历史风云的生命力,长长久久地鲜活在人民大众中。

从这点说,墨峰子收集民间歌谣和说唱词,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采诗官,为时代立言,为百姓留声,功不可没。

这三部书所收集整理的歌谣和说唱词,最大特点就是鲜活。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原生态”。那些歌谣就是你“攀山”过程中随手从脚下采撷而来的一束“野艾”, “佊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就是你正赏着花,一只兔子扑棱棱跑过,扯根竹条,做弓搭箭,“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你俯身捡起的一棵麦穗,“彼有遗秉,此有滞穗”。就是你挖起的脚下的一棵车前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例如《三月三赶牛山》一篇,写牛山今天的山会。牛山是齐国名山,当年齐景公站在此山上,西北望国都,好一派盛景,担心自己死了后无人来治理,泪水滂沱,让晏子好生笑话。这就是著名的“牛山下涕”的典故。晏子的意思是:别担心离开你地球就不转了。确实,地球离开谁,照转。试看今天的三月三:“……桃李杏花开满园,/男女老少赶牛山。……管仲墓前鞠个躬,/悼念古代名圣贤。……这边小伙扭秧歌,/那边姑娘挑花篮。/京剧唱得真是好,/吕剧演得动心弦。……亲朋好友坐一圈,/各种小菜往上端。/来上一壶老烧酒,/喝到日头落西山。……”清明上河图式的三月三赶山图,拜圣贤,看杂耍,听戏曲,唠闲嗑,品美酒,一幅时代盛景画卷。

又如“小老鼠,上灯台”系列,“小板凳,一崴快”系列,“小巴狗,你看家”系列,还有大公鸡、月嫲嫲、黑老鸹、山老鸹等系列,博而杂。“大公鸡,上屋脊,姥娘不给俺好的吃。/红粘粥,就瓜皮,喝到肚里岗挖屈。/娘啊娘,咱家去,再也不来她家里。”这是小外甥的委屈,姥姥不招待好吃的,喝高粱粥,吃西瓜皮腌制的咸菜,喝到肚子里很委屈,娘啊,回家吧,再也不来了。没啥意义,却趣味盎然,孩子愿听、爱唱、乐见。轻轻读出来,让人的思绪便飞到了童年。冥冥中,年迈的白发苍苍的奶奶,揽着孙儿边摇边唱的情景,跃上心头。《一个闺女找俩主》:“……为娘的一听不怠慢,笑脸陪着开了腔:/我说大妮啊,赶明咱就把媒人找,/说了东庄说西庄。/东庄里丑陋可是个好主,/西庄里俊俏是个贫穷的郎。/这两家子你看活着办,由你自己拿主张。/闺女说:……白天东庄以里来吃饭,晚夜睡觉到西庄。/他娘道:骂了声棵子太猖狂,/一个闺女找俩主,你待给俺惹饥荒。”这是百姓版、齐鲁版的东食西宿的故事。《姑娘思夫》:“……低垂香腮攥金莲,/想起了丈夫我当家的男。/……正月正盼到二月二,/二月二盼到三月三。/四月五月端阳节,盼到六月整半年。/七月七牛郎织女会,八月十五月正圆。/九月九,十月十,十一月里冷了天。/腊月三十交五九,吃了包子整六年。……这是农家版的思妇诗。一年一年,板着日子过,二月二,三月三,一年又一年,丈夫在外打拼,不能回家,这也是留守妇女的真实心情写照。

这种歌谣好听,好记,多数富含教育意义,当然有的也豪无意义。这是另一种三百千,是老百姓自己的蒙学唱词,教育读物,生活讲义,祖辈父辈一代代,说唱在耳边,让一个人从孩提到耄耋,终生不忘。这是民谣的力量。

“到现场去!抓活鱼!”墨峰子做到了。他捉到了一条条跃动在民间的又往往是跃动了经年的民谣活鱼。他是采风不止的采诗官,是“搜神”不止的蒲松龄,是行迹处处的司马迁,他的足迹遍及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徘徊于齐鲁乡村寻常巷陌,叩问野老于瓜棚柳下,费尽心神于夜深灯前,他在同样用歌谣写成的《后记》里说:奇迹诞生于坚持,/更对民间产生了敬意,/优秀的文化从基层孕育。/句句平凡的话语,/揭穿人生的秘密。/匍匐的水,/沉默的地,/才是万物真正的母体。

这几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读来叫人倍感亲切。不乏山东地方方言,因而也是研究山东地区民间方言的一手好资料。假语村言,俚语乡音。柴米花火,民俗民调。野艾绿,槐花香。豆花美,小米黄。土得掉渣儿,上不得雅堂。品起来,却美不胜收。

这几本书所收集的歌谣和说唱词,是一幅全息影像,全面反映了齐鲁大地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因而也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大成者。例如《莫赊账》写的是对人的规劝,“赊账好似三结义,要账好似上梁山”。例如《庄农节气歌》写的是农家四时农事安排,“立秋五谷肥,处暑动刀镰。白露收高粱,秋分播秋田。”《泰山佛》写人们登泰山与劝善,“今日你若下山去,善人面前把佛传。”《庄农杂字》是清代以来在齐鲁影响深远的谣词,“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 ,然后娓娓道来,四季农事,穿衣戴帽,婚俗节俗年俗,无所不包。虽然起初是秀才马益著所做,但已经农家化了,全是老百姓的语言,蒲松龄曾用此教书,同时另编出《日用俗字》。山东是吕剧的故乡,所以里面收有《老吕剧唱腔谱》,山东柳琴戏是地方曲艺,所以里面也收集了《柳琴曲》。《社会公德歌》则是与时俱进的新歌谣,反映了今天人们的新生活,是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平民化、生活化的唱词。

马守业说笔名之所以叫“墨峰子”,是因为他的家乡有黑山,他自称是黑山的孩子,故得此笔名。黑山出产山东最好的红丝石,能制作号称“天下第一”的鲁砚“红丝石砚”,这是文房四宝中的宝中宝,得此润泽,这也难怪墨峰子这黑山之子,有着如此无尽的文思和“为百姓继绝学”的不拔毅力了。

黑山挨着,是峱山。更有名。《诗经·还》写道:“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两千五百年年前的吟唱,余音尚在。墨峰子来了,新的续篇,再度响起。

当然,言“大成者”,孔子之后无人敢称。所收歌谣,总会有疏漏的。虽不至于挂一漏万,但挂万漏一是可能的。可喜的是墨峰子写成三卷后,并没有罢笔,他还在奔走,还在记录,还在整理。相信以后还会有续篇,以及续篇之续篇。

最后,为“采风”一词正正名。采风者,源出诗经,民间采诗之意也。这可远非现代意义上的有些所谓的作家旅游团。

 

2015.1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