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杀的杂感
(2010-02-23 11:15:40)
标签:
杂感地气草民山沟夜景黄浦江杂谈 |
分类: 原创杂谈 |
不经意中看了一篇文章,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文中谈到他到上海时,一位朋友陪他参观迷人的黄浦江两岸夜景,朋友说,别看黄浦江的夜景美不胜收,但每年跳入江中自杀的人约有500人之多。作者震惊之余,带着同样的问题,来到了陕北的一个村寨,为了见证一下他捐助的一所村小学。那里的人生活之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碰到了一位嘴里叼着烟锅头的老汉,问老人村里有没有人自杀过,老人惊讶地看了他一眼,说道:“没有,自打秦朝开始就没有人自杀过。”他又问道,生活这么艰难,为什么就没人自杀呢!老人回答道,正因为艰难,才挣扎着拼了命活着,哪里有时间想自杀。
这个问题让我们得出一个发人深思的结论,富有的大上海,黄金遍地,却有人自杀,而贫穷的大西北山沟沟里,蒿草盈野,却没人自杀。要知道,在上海一日挣到的钱,多过山沟沟里一个月的收入啊!
究其因,我想,大概是因为城市人住在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里,断绝了跟地气相接的联系,也因花花世界的纷繁复杂陷入了迷茫,忘了自己来自哪里,根在何处,故而在孤立无助的时候,只好选择一头栽进江里,了此一生。
反观山区贫困潦倒之人,虽说身居茅草屋里,但与地气相接,他们从不把自己看得多么高贵,他们把自己看做门前的小草一般,故以草民自居,也许他们从卑弱的野草中受到了某种启发,既然造化弄人,生而如草,何不像草般地活着。虽生得卑贱,但却生命至上,总是拼了命的挣扎活着,故而不会选择自杀。
看来,越是把自己看得高贵,越是觉得自己属于“金民”、“银民”,而非草民,当他与残酷的生活现实对接的时候,就难免失却了方向,找不着北,出现了难以对接的断裂,一旦这样的断裂出现,他便感到了绝望,仿佛眼前有一条鸿沟无法逾越,因此便选择轻生。拥有草民心态的人,他知道自己本就来自泥土,一如从土里冒出来的草根一样,虽卑微,却能与泥土地气相接,只想着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