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丧偶3年内,两成人会“跟着去了”?

(2017-07-02 21:24:12)
标签:

情感

心理

婚姻

丧偶

健康

分类: 周公子专栏

        英国有学者研究了5800对夫妇后发现,丧偶会增加人的死亡率。平均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后3年内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寡居效应。研究者进一步阐述称:不管你考察哪种死亡原因,寡居效应都存在。不仅对老年人成立,对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也同样成立。


        至于寡居效应的成因,新闻并没有陈述。但显然,它与伴侣的共生有关。

        一般来说,两个独立的人生活在一起,日子久了都会形成彼此依赖。有些人的依赖特别重,如同合二为一,称为共生。共生意味着两个人需要彼此紧紧抱团才能生活下去。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很容易会崩溃。

        常见的共生,可见于一些长期病患家庭。照顾者和病人很紧密,将照顾对方视为自己生命的唯一意义,将对方存活看成难以取替的精神支柱。除此之外,照顾者再无其他生活趣味,甚至会觉得活着就是受苦,没意思,伴侣就是唯一的亮光。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照顾者和病人都只能通过共生关系才能生存。如果病人失去照顾者,固然很难活得下去。反过来,照顾者失去病人,也会如同被斩断左膀右臂,丧失人生意义,感觉生无可恋而走上绝路。


        谈起共生,许多人能够想象到那些好得分不开的夫妻,一旦劳燕分飞,自然境况悲凉;但却没有想到,一些终日打打闹闹、甚至恶毒诅咒对方的夫妻,实际上也可能是共生关系。这种人本身缺乏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如果生气了,那口气靠他自己是咽不下去的,必须有一个人来让他骂、让他打、让他责怪我过得不好全怪你,这样,他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这样的人,往往就将伴侣当成情绪垃圾桶,肆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长年累月习惯了,自己的情绪消化能力变得很弱。这时,如果伴侣去世,他们找不到宣泄的人,累积的负面情绪就会反噬,将他们自己击垮,成为寡居效应又一个悲哀的诠释。

                                                                        周公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