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男子,因为生活琐事和女友起争执,酒后竟然将她杀死,并拍下照片上传朋友圈。起初,男子将朋友圈设为私密,到了第二天中午,他决定报警,这才把朋友圈的照片公开,一时震动网络。
据朋友和邻居反映,该男子平时性格冲动,喝酒后爱闹事,曾有家暴史,妻子就是被他打怕了才跑路的。现在的女友认识才大半年,未料竟惨遭毒手。
当然,具体案情,我们还要等警方公布为准。但家暴致死的先例其实并不少。罪犯杀人前并非毫无迹象,相当一部分人性格暴躁、冲动、多疑、小心眼、遇事容易怪罪别人,有些还具备酒精、毒品等成瘾依赖,一犯瘾就变得格外凶残……这些迹象,受害人事前一般都心中有数。
但悲剧为何一再发生?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案例,老婆被老公打了20年,最后万念俱灰,跳楼身亡。记得当时,有个朋友冷冷地说:“如果换了我,他有本事打足20年?”
这句话反映了一种态度,一条底线,即:“我对暴力零容忍,零姑息。如果发生,我一定会想办法制止或者离开,断不会放任他人虐待我。”
守得住这条底线的人,比较不容易受家暴所害。这不是他们有多幸运,而是他们的信念起到“滤网”的作用,过滤掉惯用暴力的人,他们一不会欣赏,二不会亲近,更别说和这样的人做夫妻了。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与施暴者毫无契合之处,所以不会建立孽缘。
孽缘,无论结局如何惨不忍睹,但过程都像双人共舞,尤其是长期家暴的伴侣之间,价值观常常会存在某种契合。例如,在一对伴侣之中,丈夫内心歧视女性,认为“老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妻子偏偏也是个自卑、内心存在大量自我否定的人。这样的组合就容易出现长期家暴。因为丈夫殴打妻子时,妻子会认为“他是对的,都是我不好”,所以她无法抗拒家暴。
如今提起家暴,公众焦点经常放在夫妻之间,但从起源来看,“打孩子”也是一种家暴,而且是成年夫妻家暴之源。试想,如果你的女儿从被打惯了,认为“只要我有错,别人打我就是为我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遭遇家暴,又怎可能挺得起腰杆呢?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