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最近报道了一宗离婚案,令人啼笑皆非。丈夫吴先生是一名销售经理。一天,妻子在他的手机发现有条短信似乎很暧昧,就开始起疑,每天监视丈夫行踪,要求他如果下班不能按时回家,每半小时就要拍一次视频汇报所在位置。有一次,吴先生喝醉了没发视频,两人大吵一架,进入冷战。
从此,妻子就开始半夜在吴先生床边磨刀。吴先生问她要干嘛,妻子冷冷地说:“没啥,买了只没良心的鸭,睡不着觉,磨磨刀,明天杀了它!”吴先生吓得不敢睡了。几次之后,他无奈提出离婚,但妻子并不同意。只要吴先生不按时回家,或者接到女子电话,妻子就会半夜在床头磨刀,或者用剪子剪照片,再不就用针扎被子……最后,连法官都看不下去,就判两人离婚了。
在本案中,这位妻子并不想破坏关系,也不想离婚,但她使用的手段却把丈夫越推越远。现实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当事人并不想真的放弃伴侣,但他们的“争取”手段匪夷所思:谩骂、指责、去对方单位控诉、回家又踢又打,最后伴侣不得不离开。
这种当事人,内心似乎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感情:一方面,他们想拉近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攻击关系。所以依恋理论给他们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矛盾型依恋(又叫迷恋型依恋)。
当然,这种依恋背后是巨大的创伤。矛盾型依恋的成年人,对于“分离、抛弃”具有特别的敏感,童年会有没处理好的分离焦虑。例如,在亲子面临分离时,面对孩子的哭泣恐惧,父母显得冷漠无情,或悄无声息地跑掉,或强硬转身不顾而去,让孩子得不到安抚,不得不一个人面对“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孩子的不良反应模式就会建立起来,即:但凡分离都会让他们恐慌,担心对方会抛弃自己。他们对“抛弃者”非常愤怒,但又不敢离开他们。
长大后,这种孩子就会出现矛盾型的特征,一旦对方远离自己的视线就会担心不已,然后变得黏人、控制、监视,恨不得把对方绑在身边,呈现出“极想拉近关系”的一面。但这些举动通常会引来对方的反感和远离,于是,矛盾型又迅速呈现出愤怒的一面,极端者就会如上面的妻子一样,半夜磨刀来威吓对方。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几代人的父母,育儿时代都忙于生计,缺乏儿童心理知识,处理分离时往往简单粗暴(看看送孩子上幼儿园就知道了)。孩子极容易出现抛弃创伤。当几代孩子长大之后,矛盾型的依恋也越来越多,婚姻也越发被折腾得焦头烂额。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