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家小学,因为看见有些男孩说话细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比小姑娘还腼腆,所以决定设立“男班主任工作室”,希望通过男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提振雄风。
只是,影响男性气质的因素很复杂,重心还是落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其他家庭成员以及朋友,都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家庭体系中,有几个特点是容易导致男孩子娘娘腔的。
比如说,父亲远离亲子关系。因为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1年、3年、5年、7年、16年等都容易发生夫妻离异,大部分都是孩子性别意识发育的关键期。判决离婚时,孩子随母的几率大,由此造成父亲缺席,儿子的雄性楷模过早丧失。
“男主外”的传统观念也容易导致父亲“人在心不在”。有些父亲把所有精力都消耗在工作上,回家分给儿子的关注少得可怜,甚至认为,孩子天经地义就该归母亲带。这迫使儿子无法从心理上亲近他,也无法产生应有的性别认同。
母亲,则是男孩性别意识的另一个影响者。现代家庭的“母子粘结”比较严重。有些女人和丈夫不亲密,就转而跟儿子粘在一起,贬损丈夫,无形中强化了儿子对女性的认同,削弱了对男性的认同。有些女人则因为无法控制丈夫,转而控制儿子,事事插手,不让孩子拿主意,也不让他动手,导致儿子无法从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自信,长大后就会显得阴柔而信心不足。更有些女人不注意保持和儿子的界线,比如儿子已进入青春期,她还在儿子面前换衣服、晚上一起睡觉,这些行为都容易让男孩的内心产生许多冲突和纠结。
以上的父母缺陷,如果放在过去,本来会有另一个补救途径,那就是“兄弟或朋辈”。同性别的孩子聚在一起玩,游戏充满性别色彩,男孩子玩打仗,女孩子玩过家家,在角色扮演中,男女意识也会各自获得确认和强化。可惜,在过去几十年一孩的社会、日益防备森严的城市,孩子们很少一起玩。如果父母对于男孩的性别导向有误,同性伙伴们把他“救出来”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
这时,学校里增添一些男老师,让性别影响达到男女平衡,的确有助于男孩的“雄化”。只是,这种教育的干预最好从幼儿园就开始。3岁以后,男孩子开始第一轮性别觉醒,知道自己和女孩子的区别,也逐渐向自己的性别规范靠拢,正是干预的好机会。如果等到7岁上小学以后,人生第一轮性心理发展高峰已经过去,进入相对平静期。这时再来干预,有些机会就错过了。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