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津大学开设“恋爱课”之后,西南政法大学也开了一门恋爱选修课,由老师讲授一些关于表白、搭讪之类的恋爱技巧。这种选修课作为新事物,受到了不少同学的欢迎。不过,也有质疑的声音说:“恋爱,向来都是跟着感觉走,难道这事也可以培训吗?如果人人谈恋爱都照足教材,一板一眼,这样的恋爱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那就是:在恋爱中,“感觉”的确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感觉好坏,往往提示着,我们的人格和对方是否匹配。
比如,当一个内心比较严谨的人,遇到一个轻松潇洒的人,严谨的人“感觉很好”,这可能提示着,他内心正在呼唤一种放松的、随意的、不那么紧张的生活。而轻松潇洒的人刚好与他的呼唤吻合,所以让他感觉很好。这两个人存在匹配之处。他们在一起,和谐幸福的可能性是偏高的。
相比之下,另外一些人,恰好活在我们的“心理防御点”上,会带来不好的感觉。比如,一个爱好平静的人,很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当一个爱发脾气的人出现在他面前,他可能会很不舒服。因为,爱发脾气的人,恰好象征着他要防御的、要控制的那一部分。当看到对方肆意发怒,爱好平静的人就好像感觉失控一样。他会下意识拒绝这种感觉,也拒绝象征这种感觉的人——可以想象,这两个人勉强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
因此,恋爱中的“感觉”往往能够告诉我们很多秘密,包括性格搭不搭、未来是不是容易和谐相处,等等。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感觉。
然而,看重感觉不等于忽视技巧。因为恋爱作为一门人际关系,除了个性化的“感觉搭配”以外,还有很多普遍性的东西。比如,初次见面,讲究礼貌总是没错的。但如何才是符合现代社会、符合“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地方”的准则呢?这就有技巧可寻。例如说衣着,有些城市风气比较休闲,相亲时穿个整洁的T恤即可。但有些地方比较讲排场,非得穿西服才能显示尊重——这就是技巧,需要学习。
此外,还有很多心理上的技巧,有些人恋爱经验缺乏,不知道如何根据“感觉”行事,实际上,他们也不大信得过自己的感觉,这时,一些恋爱技巧就能够发挥作用了。
比如,经常有人来信问我:“有一个相交3年的女朋友,上个月又认识了一个,感觉很投缘,应该怎么选择?”——这时,如果光凭“感觉”,正牌女友就铁定被淘汰了。但这样的选择对吗?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一般来说,我会提几组问题:一、你和女朋友一向感情怎么样?二、最近你和女朋友的感情状态怎么样?发生了什么事?“三、新女友给你什么感觉?她在你的旧恋情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里面会包括很多子问题。
这个过程就包含了几个技巧:比如“澄清”,搞清楚他对两个女孩的感情,可以看清她们各自的分量。比如“解释”,让他明白,“现在”想出轨,而不是在“交往一个月、一年或两年”想出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会有特定的理由,解释清楚这些理由,往往能令当事人更加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比如“不直接判断对错”,让当事人梳理自己的思路,得出的事实会更加准确。
在感觉糊里糊涂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恋爱技巧,会令人豁然开朗之感。这也是恋爱技巧课的意义——学校里开了这门课的同学,你们算是人品大爆发了,快点去报名学习吧。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